想象一下,你身体里有台24小时不停歇的“发动机”——心脏,突然被一块巨石卡住,每一次跳动都变得艰难……这就是心肌梗死发作时的恐怖场景!作为急诊内科最凶险的“常客”,心肌梗死每拖延1分钟,就有19亿个心肌细胞“阵亡”。今天,我们跟着急诊医生冲进抢救室,揭秘这场与死神赛跑的急救全过程,手把手教你成为关键时刻的“心脏守护者”。
一、心肌梗死:心脏血管里的“交通大堵塞”
正常情况下,心脏依靠冠状动脉供血,就像城市里的主干道保障交通。但当冠状动脉被血栓突然堵死,心脏肌肉就会因缺血缺氧“罢工”,这就是心肌梗死。常见“罪魁祸首”有两种:
1. 斑块破裂:血管壁上的脂肪斑块突然破裂,形成血栓,瞬间堵死血管;
2. 血管痉挛:情绪激动、寒冷刺激等导致血管突然收缩,血流中断。
更要命的是,坏死的心肌无法再生,一旦损伤就是永久性的。有医生比喻:“这就像城市停水停电,关键设施坏了,整个系统都会瘫痪。”
二、发病前的“危险信号”:这些预警别忽视
心肌梗死发作前,身体会悄悄发出“求救信号”,可惜常被当成小毛病:
1. 心绞痛频繁:胸部闷痛、压榨感,每次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能缓解。如果疼痛时间延长、程度加重,可能是梗死“前兆”;
2. 不明原因的疲惫:突然感觉浑身没劲、心慌气短,连爬楼梯都费劲;
3. 胃肠道“异常警报”:上腹痛、恶心呕吐,很多人以为是吃坏肚子,结果却是心脏在“喊救命”。
曾有患者连续一周胸口隐隐作痛,以为是累着了,结果某天突然大面积心梗,医生直摇头:“这些信号都是‘黄牌警告’!”
三、发作瞬间:识别“救命信号”的黄金法则
心肌梗死发作时,症状往往比心绞痛更剧烈、更持久。记住这些典型表现,关键时刻能救命:
1. 胸部“压榨感”:胸口像被巨石压住,或有刀割般的疼痛,持续15分钟以上不缓解;
2. 放射痛:疼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臂、下颌甚至背部,有人形容“像被电击中,连牙齿都跟着疼”;
3. 伴随症状: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呼吸困难,甚至突然晕倒;
4. 不典型症状:部分患者表现为牙痛、腹痛、恶心呕吐,容易误诊。
有患者回忆:“当时感觉心脏像被老虎钳夹住,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这些症状一旦出现,必须立刻行动!
四、黄金4分钟:现场急救的“生死操作”
1.立即拨打120
别犹豫!第一时间呼叫急救车,并准确告知地址、症状。有患者家属慌乱中说不清位置,浪费宝贵时间,医生痛心提醒:“说清小区门牌号,就是在抢命!”
2.让患者静卧,松开领口
让患者原地坐下或躺下,解开领口、腰带,保持呼吸通畅。千万不要盲目扶患者走动!曾有家属硬拉患者去医院,结果加重心脏负担,险些酿成悲剧。
3.硝酸甘油:用对是“神药”,用错是“毒药”
-正确用法:舌下含服1片硝酸甘油,5分钟后不缓解可再含1片,最多3片;
-禁忌情况:血压低、心率过快或过慢、青光眼患者禁用,否则可能致命!
4.心肺复苏(CPR):关键时刻的“救命绝招”
如果患者突然失去意识、呼吸停止,立刻进行CPR:
-按压位置:两乳头连线中点,双手交叠,用掌根垂直下压;
-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频率每分钟100-120次,边按边喊“01、02……”;
-开放气道:清理口腔异物,仰头抬下颌,捏住鼻子,口对口吹气2次。
有目击者回忆:“按照急救人员电话指导做CPR,真的把人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五、急诊室里的“生死时速”:争分夺秒的抢救流程
患者被送进急诊后,医生立刻开启“开挂模式”:
1.快速评估:10分钟内锁定病情
-心电图(ECG):1分钟出结果,判断是否心梗、哪根血管堵塞;
-心肌标志物检测:抽血查肌钙蛋白,数值飙升说明心肌正在坏死;
-血压、血氧监测:评估生命体征,防止休克。
2.再灌注治疗:打通“生命线”
-静脉溶栓:发病12小时内,注射药物溶解血栓。但超时间窗或有出血风险时慎用;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俗称“支架手术”,用导管把支架送到堵塞处撑开血管,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医生形容:“这就像派挖掘机疏通塌方路段,越快越好!”
3.术后监护:防止“二次危机”
即使成功开通血管,患者仍需住进重症监护室(ICU),监测心律失常、心衰等并发症。有患者感慨:“以为做完手术就安全了,没想到后面还有‘关卡’!”
六、哪些人容易“中招”?高危人群速看
1.“三高”患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血栓形成;
2.老烟枪:香烟中的尼古丁让血管收缩、变硬,还会升高血液黏稠度;
3.肥胖、久坐族:缺乏运动导致血液流动缓慢,脂肪堆积在血管壁;
4.熬夜、压力大的“拼命三郎”:长期熬夜、焦虑会诱发血管痉挛;
5.有家族病史:直系亲属患心梗,自身风险增加2-4倍。
七、预防心梗的“硬核攻略”:别等发病才后悔
1.生活方式“大改造”
-饮食“三减”:减盐(每天<5克)、减油(少吃油炸食品)、减糖(少喝奶茶);
-运动“动起来”:每周至少150分钟有氧运动,快走、游泳、打羽毛球都行;
-戒烟戒酒:戒烟1年后,心梗风险降低50%;酒精会升高血压,能戒就戒!
2.定期体检“排雷”
-查血脂、血糖:关注低密度脂蛋白(LDL)、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心电图筛查:发现潜在的心肌缺血问题;
-冠脉CT或造影:高危人群可检查冠状动脉是否狭窄。
3.特殊人群“重点防护”
冠心病患者遵医嘱服药,随身携带硝酸甘油;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注意保暖,避免血管收缩引发意外。
心肌梗死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心脏地震”,但只要学会识别信号、掌握急救技能、科学预防,我们完全能降低风险。记住:心脏不会“重启”,每一秒的延误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下次遇到身边人突发胸痛,别犹豫——你的冷静判断和正确操作,或许就能挽救一条生命!
(刘宏生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急诊内科(5) 主管护/护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