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心肌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5-01-16 14:5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引言

急性心肌梗塞是心血管疾病中的急重症,具有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的特点。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心肌标志物作为反映心肌损伤的生物化学物质,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早期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肌标志物联合检测在临床应用中逐渐受到重视。

二、心肌标志物的种类及特性

(一)心肌损伤标志物

1.肌红蛋白(Myoglobin,Mb):广泛存在于心肌、骨骼肌中,因其为小分子物质,当心肌细胞发生损伤时,Mb是最早进入血液的生物标志物,其扩散入血的速度比CK-MB或cTnI/cTnT更快。在发病1-3h即可出现异常增高,但特异性不高,不过阴性预测值近100%,胸痛发作2-12h内检测阴性可排除AMI。

2.心肌肌钙蛋白(CardiacTroponin,cTn):包括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心肌肌钙蛋白T(cTnT),是心肌细胞损伤特异性标志物,在心肌细胞崩解坏死时即可升高,是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危险分层、治疗和预后判断的首选生物标志物,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被相关国际指南列为I级a类推荐。cTnI在发病后4-6h外周血中出现,12-48小时达到高峰,持续4-10天,有很长的诊断窗口期。

3.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Kinase-MB,CK-MB):主要来源于心肌,可较早反应心肌损伤,已被临床广泛使用。CK-MB对判断心肌坏死有较高的特异性,在心肌损伤后2-4h开始升高,48-72小时降至正常范围。

(二)心脏功能标志物

B型钠尿肽(BNP)和无活性的N末端前体BNP(NT-proBNP):BNP主要由心室分泌,起到扩张血管、排钠排水的作用。NT-proBNP是BNP激素原分裂后无活性的N端片段,主要在心室细胞前后负荷增加时分泌。BNP和NT-proBNP是发现最早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心衰标志物,在临床广泛应用,也是冠心病预后评估生物标志物。

三、心肌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一)提高诊断准确性

单一心肌标志物在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肌红蛋白虽然出现时间早,但特异性不高;肌钙蛋白特异性高,但出现时间相对较晚。而联合检测多种心肌标志物可以取长补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如肌红蛋白可用于早期排除急性心肌梗死,肌钙蛋白有助于诊断心肌梗死并评估预后,CK-MB可用于评估梗死范围和病情严重程度。

(二)早期诊断

不同心肌标志物在心肌损伤后出现的时间不同。肌红蛋白在发病1-3h即可出现异常增高,肌钙蛋白在发病后4-6h外周血中出现,CK-MB在心肌损伤后3-4h开始升高。联合检测这些标志物可以在心肌梗塞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实现早期诊断。特别是在症状发作早期,如胸痛发作6小时内,肌红蛋白阴性可排除急性心肌梗死,而随着时间推移,肌钙蛋白和CK-MB的升高可以进一步确诊。

(三)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心肌标志物的浓度与心肌损伤的程度呈正相关。通过联合检测多种心肌标志物,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心肌损伤的范围和程度。例如,CK-MB升高程度与心肌梗死面积相关,可用于评估梗死范围和病情严重程度;肌钙蛋白水平升高提示心肌损伤,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炎等疾病的诊断也有一定帮助。

(四)监测治疗效果

心肌标志物的浓度变化可以反映治疗效果。如果治疗后心肌标志物的浓度下降,说明治疗有效;如果治疗后心肌标志物的浓度持续升高,说明治疗无效或病情加重。通过动态监测心肌标志物的水平,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四、结论

心肌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实现早期诊断,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监测治疗效果。通过联合检测多种心肌标志物,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准确的信息,有助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改善患者的预后。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积极推广心肌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同时,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新的心肌标志物被发现和应用,进一步提高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水平。

(杨越 郑州市中心医院 检验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