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采血针头会“传染”疾病吗?护士告诉你真相!

2025-02-19 15:1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护士,抽血会不会传染疾病啊?”在医院的采血窗口,这样的疑问几乎每天都会出现。面对针头,许多人心中难免忐忑:这个小小的金属器械,真的会成为疾病传播的“帮凶”吗?

一、针头传播疾病的“前提条件”

要理解采血针头是否会传播疾病,首先要明确一个关键前提:针头本身并不具备传染性,真正危险的是被污染的针头。

医学上,血液传播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的病毒必须通过“载体”才能实现传播。当针头接触过感染者的血液,且未经严格消毒或重复使用时,病毒才可能通过针头进入下一位使用者的体内。

正规医院的采血流程中,护士会当面拆开独立包装的针头,全程避免针头接触非无菌物品,从源头上切断了污染的可能性。

二、医疗机构的“安全防线”

1.一次性针头的“封印术”

现代医疗机构普遍采用一次性采血针头,这种设计从物理层面杜绝了重复使用的风险。针头在生产过程中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包装密封后直接送达科室。使用时,护士会当着患者的面拆开包装,确保针头“从出厂到入体”全程未接触外界环境。

细节拆解:

包装密封性:针头外包装为医用级塑料,撕开后无法复原,患者可直观判断是否为全新产品。

操作规范:护士会手持针头尾部(无菌区),避免手指触碰针尖或连接处,防止二次污染。

2.无菌操作的“标准化流程”

采血并非简单的“扎针”,而是一套严格的无菌操作流程。护士在操作前需完成以下步骤:

手部消毒:使用含酒精的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确保手部无肉眼可见污染物。

皮肤消毒:以采血点为中心,由内向外螺旋式涂抹碘伏或酒精,消毒范围直径需大于5厘米。

穿刺技巧:护士会以快速、平稳的动作进针,减少组织损伤和出血,降低感染风险。

常见误区:

有人认为“消毒棉球擦一下就行”,实际上,皮肤消毒需等待消毒剂自然干燥(约30秒),过早穿刺可能将未杀灭的微生物带入血管。

采血后按压止血时,需使用无菌棉签或纱布,避免直接用手触碰针眼。

3.医疗废物的“终结程序”

使用后的针头属于“锐器废物”,必须立即投入专用利器盒。这种盒子采用防刺穿、防渗漏材料制成,且容量达到3/4时需密封更换,由专业机构统一回收处理。

风险警示:

曾有患者因私自拆解医疗废物包装而被针头划伤,导致不必要的恐慌。医疗废物的处理必须严格遵循规范,任何个人接触都可能带来风险。

三、家庭自测或非正规机构的“雷区”

尽管医院采血安全性有保障,但家庭自测血糖、非正规机构体检等场景仍存在隐患:

针头复用:某些非正规机构为节约成本,可能重复使用采血针头,甚至仅用酒精简单擦拭。

消毒缺失:家庭自测时,若未对采血部位进行规范消毒,皮肤表面的细菌可能随针头进入体内。

环境隐患:非无菌环境(如未清洁的桌面、未消毒的手部)可能成为污染源。

四、特殊情况的“应急处理”

若不慎被污染针头刺伤,需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局部处理: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流动水冲洗,再用碘伏或酒精消毒。

风险评估:尽快向医疗机构报告,提供针头来源、上一位使用者健康状况等信息,评估感染风险。

预防用药:根据暴露级别,可能需在24小时内服用阻断药物(如艾滋病暴露后预防用药)。

数据支持:

研究表明,及时采取上述措施后,艾滋病职业暴露的感染风险可降低80%以上。

五、患者的“自我保护指南”

作为普通患者,可通过以下方式确保采血安全:

选择正规机构:优先前往持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院或体检中心。

观察操作细节:

针头是否独立包装、包装是否完整?

护士是否在操作前进行手部消毒?

采血部位是否经过规范消毒?

主动沟通:若发现护士操作不规范(如重复使用针头、未戴手套),可礼貌提出质疑或要求更换人员。

温馨提示:

采血后24小时内避免针眼沾水,若出现红肿、疼痛、渗液等情况,需及时就医。

不要因恐惧而拒绝必要检查,规范的医疗操作远比自行猜测更安全。

采血针头本身只是医疗器械,其安全性取决于使用场景和操作规范。在正规医疗机构,从针头生产到废弃处理的每一环节都经过严格把控,患者无需过度焦虑。

(张玉乾/刘畅畅/王焕/秦娟娟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 检验科护理(采血室) 检验科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