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疝病是一种较为常见却常被忽视的疾病。很多人对它的了解仅停留在“肚子上长了个包”的模糊认知,甚至因缺乏正确认识而延误治疗。实际上,疝病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本文将从定义、成因、症状、诊断到防治措施,系统解析疝病,帮助大家科学认识这一疾病。
一、疝病的本质:人体“防线漏洞”引发的危机
疝病的医学定义,是指体内脏器或组织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区域、缺损或孔隙,移位至另一部位。简单理解,人体的腹壁如同坚固的城墙,保护着腹腔内的脏器。当城墙出现缺口——无论是先天发育不足留下的缝隙,还是后天因各种原因破损——腹腔内的肠管、网膜等组织就可能从缺口“钻”出,形成肉眼可见或可触摸到的包块。这种移位不仅会影响器官正常功能,若处理不当,还可能导致肠梗阻、组织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二、疝病的成因:先天不足与后天“损耗”的双重作用
(一)先天发育缺陷
胎儿发育过程中,某些结构未能正常闭合是疝病的重要诱因。以腹股沟疝为例,婴儿的腹股沟管在出生后若未完全闭合,腹腔内的脏器就容易通过这个通道突出,形成小儿常见的腹股沟斜疝。此外,脐部发育异常也可能导致脐疝,表现为婴儿哭闹时脐部出现明显包块。
(二)后天因素加速薄弱化
腹内压力长期过高: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如前列腺增生)、重体力劳动、妊娠等,都会持续增加腹腔内压力。长期的高压如同持续撞击城墙的“攻城锤”,逐渐削弱腹壁强度,导致薄弱部位破裂。例如,长期便秘者在用力排便时,瞬间的腹压可高达正常状态的数倍,大大增加疝病风险。
腹壁强度自然衰退与损伤:随着年龄增长,肌肉、筋膜等组织逐渐退化,弹性和韧性下降,这也是老年人高发疝病的原因。此外,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伤、感染等,会直接破坏腹壁完整性,形成后天性的薄弱点,为疝病埋下隐患。
三、常见疝病类型:不同部位,不同表现
(一)腹股沟疝
这是最常见的疝病类型,分为斜疝和直疝。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疝内容物经腹股沟管突出,可坠入阴囊,外观呈梨形;直疝则常见于老年男性,疝块从直疝三角突出,不进入阴囊,形状多为半球形。
(二)股疝
好发于中年以上女性。由于女性骨盆宽大、股管上口松弛,在腹压增加时,小肠等脏器易经股环突出至大腿根部,形成股疝。股疝因通道狭窄,极易发生嵌顿,一旦嵌顿,需立即处理,否则可能导致肠坏死。
(三)脐疝
分为小儿脐疝和成人脐疝。小儿脐疝多因脐环未闭合,表现为哭闹时脐部隆起、安静时消失;成人脐疝则与肥胖、多次妊娠、长期腹压增高等因素相关,疝块位于脐部,咳嗽时冲击感明显。
(四)切口疝
常见于腹部手术后患者。若手术切口感染、缝合不当或术后过早剧烈活动,切口处的腹壁组织愈合不良,腹腔内容物就会从薄弱处突出,形成切口疝。
四、症状与诊断:警惕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
疝病早期,患者常在站立、咳嗽或用力时,发现体表出现可复性肿块——即平卧或用手轻推时,肿块可回纳腹腔,此时可能仅伴有轻微坠胀感。但随着病情进展,肿块突出更频繁、体积增大,回纳逐渐困难。若发生嵌顿,突出的脏器无法回纳,会出现剧烈疼痛,并伴随恶心、呕吐、腹胀等肠梗阻症状,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危及生命。
诊断疝病时,医生首先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初步判断,再借助超声、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精准确定疝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五、科学防治:从预防到治疗的全流程管理
(一)预防为主:加固“身体防线”
控制腹内压:积极治疗咳嗽、便秘等疾病;避免长期重体力劳动;孕妇合理控制体重;排尿困难者及时就医。
增强腹壁强度:通过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锻炼腹部肌肉,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腹部损伤。
健康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多摄入膳食纤维预防便秘;戒烟限酒;规律作息,维持身体机能稳定。
(二)治疗方案:根据病情精准选择
非手术治疗:1岁以内婴幼儿因腹肌仍在发育,部分疝有自愈可能,可使用棉线束带压迫疝环;年老体弱或不耐受手术者,可佩戴疝带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存在嵌顿风险,需谨慎。
手术治疗:手术是根治疝病的首选方法。传统疝修补术通过缝合邻近组织修复缺损,但术后疼痛明显、复发率较高;无张力疝修补术采用人工补片加强腹壁,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是目前主流术式;腹腔镜疝修补术则具有创伤更小、恢复更快的优势,尤其适用于双侧疝或复发疝。
了解疝病的全貌,是守护健康的第一步。通过科学预防和规范治疗,绝大多数疝病患者都能获得良好预后。若发现身体出现可疑肿块或不适,应及时就医,避免因忽视而延误病情。
(张洪卫 濮阳油田总医院 疝与腹壁外科 副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