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西医结合帮助儿童养好脾胃少生病

2025-01-23 20:3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儿科诊室,我常目睹家长为孩子脾胃问题愁眉不展:孩子积食厌食、体弱多病,家长心急如焚却难寻良方。儿童脾胃娇弱,如初绽花朵,易受外界干扰,功能失调便会影响营养吸收与生长发育,让疾病有机可乘。现代医学从微观角度剖析脾胃生理,中医则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见长。若能将二者优势融合,或许能为儿童脾胃健康找到更优解。

一、中西医视角下的脾胃功能认知

1、中医理论核心

《黄帝内经》指出"脾胃者,仓廪之官",儿童脾胃具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现代中医研究证实,小儿脾胃运化能力较成人弱30%-50%,胃排空时间延长1.5-2倍。临床常见脾虚证候包括:

运化失司:面色萎黄、大便溏薄;

升清降浊失调:反复呼吸道感染、地图舌;

气血生化不足:身高体重增长迟缓。

2、西医机制解析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儿童肠道菌群在3岁前处于动态平衡期,益生菌数量较成人少40%。消化酶分泌不足导致:

脂肪酶活性仅为成人的60%;

淀粉酶在6月龄时才达到成人水平;

蛋白酶分泌量随年龄增长呈阶梯式上升。

二、中西医结合养护策略

1、饮食调控体系

营养配比原则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儿童每日膳食应包含:

谷薯类:50-150g(1-3岁);

蔬菜水果:150-300g;

畜禽鱼蛋:50-75g;

奶类:300-500ml。

功能性食物选择

在儿童脾胃养护的食物选择中,山药兼具健脾益肺的中医功效,同时富含黏蛋白与多糖,可有效修复胃黏膜;茯苓具有利水渗湿之效,其含有的多糖类成分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平衡;鸡内金可消食化积,所含的胃激素和角蛋白有助于促进消化功能;燕麦则能健脾和中,其含有的β-葡聚糖可调节血糖反应,为儿童脾胃健康提供多方面的营养支持。

进食模式优化

定时定量:建立3主餐+2加餐模式;

进食速度:每口咀嚼15-20次;

餐间间隔:4-5小时。

2、运动干预方案

适宜运动类型

有氧运动:每日30分钟中强度活动(心率达120-140次/分);

传统功法: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式;

感觉统合训练:平衡木、蹦床运动。

运动强度控制

根据WHO建议:

1-2岁:每日累计180分钟活动;

3-4岁:每日累计120分钟结构化运动;

5-17岁:每日6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

3、中医外治技术

特色推拿手法

捏脊疗法:沿督脉自长强至大椎提捏6遍;

摩腹法:顺时针环形按摩5分钟;

揉板门:拇指根下大鱼际平面揉动100次。

穴位贴敷疗法

常用药物组合:

健脾方:白术、茯苓、砂仁(1:1:0.5);

消食方:焦山楂、麦芽、神曲(2:1:1);

温阳方:丁香、肉桂、吴茱萸(1:1:0.5)。

4、药物干预体系

中药方剂选择

在儿童脾胃疾病的中医证型治疗中,针对脾运失健证型,可选用曲麦枳术丸,该方剂具有促进胃肠蠕动、增加胃蛋白酶活性的现代药理作用,能有效改善脾胃运化功能;对于胃阴不足证型,养胃增液汤是常用方剂,它能保护胃黏膜、调节胃酸分泌,缓解胃阴亏虚所致的不适;而当出现脾胃气虚证型时,参苓白术散较为适宜,此方可调节肠道菌群、增强免疫功能,助力恢复脾胃的元气与活力。

西药辅助治疗

消化酶制剂:胃蛋白酶合剂(餐前30分钟服用);

益生菌制剂:鼠李糖乳杆菌GG株(每日10^9 CFU);

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混悬液(0.3mg/kg)。

孩子的健康成长,是父母最深的牵挂,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帮助孩子从小养好脾胃、增强体质,让他们少生病、多欢笑,是我们给予他们最好的礼物。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关爱与科学的呵护下茁壮成长,身体强健如松,心灵纯净如水。愿千家万户都充满孩子的笑声与健康,幸福常伴,未来可期!

(周春霞 泸州市泸县得胜镇卫生院 内儿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