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常常感到疲惫乏力、食欲不振,或者吃点东西就腹胀难受?这些信号可能都在提醒你:脾胃需要调理了!
中医自古就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绝非虚言!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必须依赖脾胃的“运化”功能,才能转化为滋养全身的气血精微。就像一座城市的粮仓和运输枢纽,脾胃健康,身体才有充足的能量供应;脾胃虚弱,百病就容易滋生。
脾胃受伤,身体拉响警报:
动力不足: 气虚乏力,少气懒言,稍微活动就累。
消化不良: 食欲差、腹胀、饭后明显,大便溏稀或便秘。
气血亏虚: 面色萎黄无光泽,头晕眼花,唇色淡白。
湿气缠身: 身体沉重、头昏沉、舌苔厚腻,甚至水肿。
抵抗力下降: 容易感冒生病,恢复慢。
守护后天之本,中医教你这样做:
饮食有节,温养为要: 脾胃喜温恶寒。规律三餐是基础,七分饱是关键!避免暴饮暴食和生冷寒凉(如冰饮、大量生冷瓜果)。温热软烂的食物(如小米粥、南瓜、山药、红枣)最养胃气。烹调多用蒸、煮、炖,减少油炸辛辣刺激。
情志舒畅,肝脾调和: “思虑伤脾”。长期压力大、焦虑、忧愁,直接影响脾胃消化功能。学会释放压力,保持心情愉悦,听听音乐、散散步、练练八段锦,让肝气条达,脾胃自然健运。
适度运动,健脾助运: 动能升阳,促进气血运行,帮助脾胃运化。选择温和持续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瑜伽。避免饭后立刻剧烈运动。推荐“揉腹法”:睡前或醒后,手掌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逆时针各轻柔按摩50-100次。
穴位按摩,随手养生:
足三里(健脾第一穴): 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每天按揉或艾灸此穴,能强健脾胃、补中益气。
中脘穴(胃的募穴): 肚脐上4寸(约5横指)。常按揉或温敷,可调理胃气、缓解腹胀。
经典食疗方,温和调养:
四神汤(健脾祛湿经典): 山药、莲子、芡实、茯苓(或薏仁),各取20克左右,可搭配猪肚或排骨煲汤。平和健脾,利湿止泻。
姜枣茶(驱寒暖胃): 几片生姜、几颗红枣(掰开去核),加水煮沸或焖泡。适合胃寒、容易受凉腹泻者(注意体质偏热者少用)。
脾胃强,则根基稳! 脾胃健康是身体抵抗力的基石。从日常点滴做起,呵护好你的“后天之本”,就是在为一生健康打下坚实基础。别等到脾胃“罢工”才后悔,今天就开始实践这些温和有效的养护之道吧!
(苗元庆 武警河南省总队医院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