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总是感觉累?中医解读“气虚”的奥秘与调理方法

2023-10-12 19:5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明明没熬夜,也没干重活,却总感觉提不起劲、能坐着绝不站着、说话都觉得累?稍微活动就心慌气短,还特别容易感冒?这很可能是中医所说的“气虚”在作祟!它远非简单的“累”,而是身体能量告急的警报。

“气”是什么?为何“虚”了人就垮?

中医的“气”,是推动生命活动的核心能量。它像身体的“发动机”和“卫兵”,维持机能运转、抵御外邪入侵。当气的生成不足(如脾胃虚弱、营养不够)或消耗过度(如劳累、久病、思虑过重)时,便会出现“气虚”状态,身体这台机器自然就“动力不足”了。

气虚的“疲惫信号”,你中了几条?

持续性疲劳:休息后缓解不明显,睡醒了还是累。

动力匮乏:懒得说话(少气懒言),懒得动,精神萎靡。

呼吸系统“掉线”:稍微活动就气短、心慌,爬楼梯像登山。

防御力下降:动不动就感冒,且恢复期长,爱出汗(尤其白天自汗)。

消化不给力:食欲不振、腹胀、大便不成形(脾虚典型表现)。

“面子”问题:面色淡白或萎黄,缺乏光泽,舌淡胖有齿痕。

别硬扛!中医教你科学“补气”

调理气虚,核心是“开源节流”——增加气的生成,减少无谓消耗。盲目进补(如猛吃人参)可能适得其反,分清类型是关键:


日常“充能”黄金法则:

吃对“燃料”,温和补气:

首选平补:山药、莲子、芡实、小米、南瓜、红枣、燕麦等性味平和的食物是基础。

明星补气药膳:

黄芪粥:黄芪30克(纱布包)煮水30分钟,捞出黄芪,用药汁煮粥。适合易感冒、乏力者。

山药排骨汤:健脾益气,老少皆宜。

禁忌:避免生冷寒凉(冰饮、大量水果)、油腻难消化食物,以免损伤脾胃之气。

动静结合,省着用气:

拒绝过劳: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熬夜最耗气!学会休息,保证充足睡眠。

选择温和运动:散步、太极拳、八段锦是气虚者的最佳选择。以微微出汗、不感觉过度疲劳为度。避免大汗淋漓!

穴位按摩,随时随地补能量:

足三里(万能保健穴):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每天按揉3-5分钟,健脾胃、补气血。

气海穴(“气之海”):肚脐下1.5寸(约两横指)。温灸或轻柔按揉,培补元气。

关元穴(“元气的房子”):肚脐下3寸(四横指)。按揉或温灸,补肾益气。

情绪“节能”,思虑有度:

“思则气结”,过度忧虑、钻牛角尖会消耗大量心脾之气。培养豁达心态,练习冥想、深呼吸帮助放松。

重要提醒:如果疲劳感严重且持续,或伴有明显心慌、消瘦、水肿等,务必及时就医,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中医调理讲究辨证论治,严重或复杂气虚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个性化用药(如补中益气丸、生脉饮等需对症选用)。

告别“累”从认识气虚开始!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调整和温和的调理,让身体的气血充盈起来,找回活力满满的状态。记住,补气是细水长流的功夫,贵在坚持!

(苗元庆 武警河南省总队医院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