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生活中,孩子频繁发脾气是许多家长头疼的问题。无论是玩具被抢、作业写不完,还是吃饭不合口味,孩子可能瞬间情绪崩溃,哭闹、摔东西甚至拒绝沟通。其实,孩子发脾气并非“任性”或“故意捣乱”,而是大脑发育和情绪调节能力尚未成熟的表现。通过科学的“情绪管理四步法”,家长可以帮助孩子逐步学会识别、接纳并合理表达情绪,同时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
第一步:识别情绪,看见孩子真实感受
家长常急于制止哭闹,却忽视情绪背后的需求。应通过观察孩子的表情、动作和语言识别情绪,如跺脚、大喊“讨厌”可能是愤怒,低头不语可能是委屈或沮丧。
具体做法:
暂停对话:孩子情绪激动时,先让其冷静1-2分钟(避免单独封闭空间)。
开放式提问:如“你现在是不是很生气?”或“这件事让你很难过,对吗?”
避免否定情绪:承认情绪合理性,如“不能玩那个玩具,你确实会不开心”。
作用:让孩子感受到被看见,为后续沟通打基础。
第二步:接纳情绪,允许自然流动
家长不应视负面情绪为坏,试图哄骗或威胁孩子立刻开心。情绪无对错,压抑反致更严重爆发。应让孩子明白:情绪可表达,但行为需守规则。
具体做法:
共情表达:复述孩子感受,如“冰淇淋掉了,你一定很失望”。
区分情绪与行为:明确“可以生气,但不可打人/摔东西”。
提供情绪出口:建议安全释放方式,如跺脚、捶枕头、画画或大声喊叫。
作用:让孩子感受被理解,建立“情绪可表达,行为需约束”的认知。
第三步:表达情绪——以语言替代哭闹
孩子发脾气常因语言能力弱,以行为宣泄。家长应引导孩子用“我句式”表达感受与需求,如“我感到……因为……我希望……”。
示范表达:自己情绪激动时,主动示范,如“妈妈有点着急,因时间晚玩具没收拾好,希望你能和我一起加快速度”。
引导复述:孩子冷静后,梳理事件助其练习表达,如“弟弟抢玩具你生气了,下次可说‘请把玩具还给我,我现在还想玩’”。
制作卡片:和孩子绘制或打印情绪卡片,让其指认感受后尝试语言表达。
作用:增加孩子情绪词汇量,助其从“行为表达”转向“语言沟通”。
第四步:解决问题——实现从情绪到行动的转变
情绪管理目标是让孩子学会应对问题。家长要引导孩子分析情绪原因,共同找解决方案。
回顾事件:孩子情绪平复后,客观描述事件,如“你想玩姐姐画笔,姐姐不同意你就哭了”。
头脑风暴:与孩子讨论下次类似情况的应对方法,如“可问姐姐‘能不能借我用一下’,或找其他玩具玩”。
制定规则:针对反复问题,与孩子约定方案,如“超市想买玩具先记下,生日选最喜欢的”。
作用:让孩子明白情绪可消,问题能解,增强掌控感。
家长需注意的三个原则
一致性:情绪管理需要长期坚持,避免因心情好时宽容、心情差时严厉。
以身作则:孩子会模仿家长处理情绪的方式。家长需注意自己在冲突中的言行,避免摔门、吼叫等行为。
避免过度干预:随着孩子年龄增长,逐步减少介入,鼓励其独立解决问题。例如,对大孩子可以说:“这件事你打算怎么处理?需要妈妈帮忙吗?”
孩子发脾气是成长中的必经阶段,而情绪管理不是“让孩子不生气”,而是“让孩子学会与情绪共处”。
(张钰晗/冯雅琳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