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结节是很多人在体检时意外发现的健康警报,当医生提出消融治疗方案时,不少患者心中都会浮现同一个疑问:这种治疗真的能把肝脏结节完全消除吗?想要解开这个疑惑,我们需要从消融治疗的原理、肝脏结节的特性,以及影响治疗效果的诸多因素来综合分析。
消融治疗的核心原理,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让肝脏结节组织的细胞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和死亡,从而达到 “消灭” 结节的目的。常见的消融技术有电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冷冻消融和化学消融等。以射频消融为例,它通过电极针将高频交流电导入结节组织,使组织内的离子高速振荡摩擦产热,当温度达到 60℃以上时,细胞内的蛋白质会迅速变性凝固,细胞结构被破坏,最终死亡。而微波消融则是利用微波的热效应,在短时间内使组织温度快速升高,导致结节组织坏死。冷冻消融则相反,是通过极低的温度,让细胞内的水分结冰,破坏细胞结构。化学消融一般是向结节内注射无水乙醇等化学物质,使细胞脱水、蛋白质凝固。
然而,肝脏结节能否被完全消除,并不是仅由消融技术决定,结节本身的情况起着关键作用。肝脏结节的成因复杂,包括良性的肝囊肿、肝血管瘤、局灶性结节性增生,以及恶性的肝癌结节等。对于较小且边界清晰的良性结节,消融治疗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比如直径小于 3 厘米的肝血管瘤,在合适的情况下,通过消融治疗,大部分可以实现结节的完全坏死,后续随着身体的自我修复,坏死组织会逐渐被吸收,结节也会慢慢缩小直至消失。
但如果是恶性的肝癌结节,情况就更为复杂。首先,肝癌细胞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即使肉眼可见的结节被消融,但在结节周边很可能存在微小的癌细胞浸润灶,这些病灶在影像学检查中难以发现,也增加了结节复发的风险。其次,肝癌患者的肝脏基础条件也会影响消融效果。如果患者同时伴有严重的肝硬化,肝脏的再生和修复能力减弱,坏死组织的吸收过程会更加缓慢,甚至可能无法完全吸收,残留的坏死组织就可能成为后续问题的隐患。
此外,消融治疗的操作过程也对结节能否完全消除有着重要影响。医生的操作经验和技术水平至关重要,精准地将消融针穿刺到结节内部,并确保消融范围覆盖整个结节及周边 0.5 - 1 厘米的正常组织,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如果消融范围不足,结节内残留的活性细胞就会继续生长;而如果消融范围过大,则可能损伤过多正常肝脏组织,影响肝脏功能。同时,肝脏的特殊解剖结构也增加了操作难度,肝脏内分布着丰富的血管、胆管等重要结构,在消融过程中,血管内的血流会带走部分热量,产生 “热沉效应”,导致靠近血管的结节组织难以达到有效的治疗温度,影响消融效果。
即使在消融治疗后,通过影像学检查显示结节已完全坏死,也不能掉以轻心。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复查,一般建议术后 1 - 3 个月进行首次复查,之后根据情况每 3 - 6 个月复查一次。复查项目包括肝脏超声、增强 CT 或磁共振成像等,以便及时发现是否有结节复发或新的结节出现。
综上所述,消融治疗对于部分肝脏结节能够实现完全消除,但受到结节性质、大小、位置,患者肝脏基础状况,以及医生操作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于患者来说,在面对肝脏结节和消融治疗方案时,应与医生充分沟通,全面了解自身病情和治疗方案的利弊,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同时,无论消融治疗是否成功消除结节,后续的定期复查和健康管理都必不可少,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守护肝脏健康。
(张圳锋 联勤保障部队第988医院 超声医学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