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痛风诊断新 “眼睛”:超声如何看穿关节里的尿酸结晶?

2025-02-13 18:4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夜深人静时,突然被大脚趾传来的剧痛惊醒,那种如刀割、似火烧的疼痛,让患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这,可能就是痛风急性发作的典型表现。痛风,作为一种因尿酸代谢紊乱,致使尿酸盐结晶在关节及周围组织沉积,引发炎症反应的疾病,正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据统计,我国痛风患者人数已超过千万,且呈现出年轻化趋势。传统诊断痛风的方法,主要依靠临床症状、血尿酸检测以及 X 线检查等。然而,这些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血尿酸检测在痛风发作间歇期可能正常,X 线检查早期难以发现尿酸盐结晶沉积。那么,有没有一种更精准、更早期发现痛风 “元凶”—— 尿酸盐结晶的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超声检查,它宛如痛风诊断的新 “眼睛”,能够看穿关节里的尿酸结晶。 

超声 “看” 结晶的原理 
超声,是一种频率高于 20000 赫兹的声波,它具有良好的方向性和穿透性。当超声探头发出的超声波进入人体关节组织后,会在不同组织的界面发生反射、折射和散射。由于尿酸盐结晶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声学特性存在差异,比如密度、弹性等,因此超声波在两者界面的反射情况也不同。超声仪器接收这些反射回来的声波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经过计算机处理后,最终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分析这些图像,医生就能判断关节内是否存在尿酸盐结晶以及结晶的位置、大小和形态等信息。 

超声下尿酸结晶的特征表现 
双轨征:痛风早期诊断的 “金指标” 
在超声图像中,关节软骨表面会出现一条与软骨下骨皮质平行的线状强回声带,二者宛如两条平行的铁轨,这就是大名鼎鼎的 “双轨征”。其形成原因是尿酸盐结晶在透明软骨表面逐渐沉积,改变了软骨的声学特性。双轨征在痛风诊断中具有极高的特异性,研究表明,它在痛风患者中的检出率可达 80% 以上,并且在其他关节疾病中极为罕见。更为关键的是,双轨征最早可出现在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期,甚至早于关节疼痛等症状发作,堪称痛风早期诊断的 “灵敏信号”。例如,一位 40 岁的男性患者,体检时发现血尿酸轻度升高,但无任何关节不适症状。通过超声检查,在其第一跖趾关节软骨表面发现了双轨征,后经过随访观察及其他相关检查,最终确诊为痛风。这充分体现了双轨征在痛风早期诊断中的重要价值。 

痛风石:超声下的 “不规则团块” 
痛风石是尿酸盐结晶长期聚集形成的团块。在超声图像中,痛风石表现为高回声或混合回声团块,边界大多不规则,内部回声呈现多样化,可能存在高回声、低回声或者混合回声区域,有时还能看到后方声影。痛风石大小不一,小的可能仅有几毫米,大的则可达数厘米甚至更大。超声能够精准测量痛风石的大小、形态以及所处位置,为痛风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关键依据。比如,一位痛风病史长达 5 年的患者,在其膝关节周围可触及明显的结节状肿物,超声检查显示为多个大小不等的混合回声团块,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与临床判断的痛风石表现相符,这就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如是否需要手术切除痛风石等)提供了重要参考。 

点状强回声:尿酸盐结晶的 “蛛丝马迹” 
在关节腔、肌腱、韧带等部位,超声有时会发现散在分布的点状强回声,这往往提示尿酸盐结晶的存在。这些点状强回声就如同尿酸盐结晶留下的 “蛛丝马迹”,虽然单个点状强回声的意义可能相对有限,但当多个部位同时出现,或者结合患者高尿酸血症病史及其他临床症状时,就对痛风的诊断具有重要提示作用。例如,在对一位血尿酸长期高于正常范围的患者进行超声检查时,在其踝关节腔及跟腱周围均发现了散在点状强回声,进一步检查后明确了痛风的诊断。 

滑膜增厚:炎症反应的 “信号” 
尿酸盐结晶沉积会刺激关节滑膜,引发炎症反应,超声下表现为滑膜增厚。增厚的滑膜回声增强,同时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还能观察到滑膜内血流信号增多,这表明局部炎症处于活跃状态。滑膜增厚的程度以及血流信号的丰富情况,可用于评估痛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炎症的活动程度。比如,在痛风急性发作期,患者关节红肿热痛明显,此时超声检查常可发现滑膜显著增厚,血流信号极为丰富;而在病情缓解期,滑膜增厚程度会减轻,血流信号也会相应减少。 

超声与其他检查手段的对比优势 
与传统的 X 线检查相比,超声对尿酸盐结晶的检测更为敏感,能够在痛风早期,也就是 X 线尚未出现明显骨质改变时,就发现关节内尿酸盐结晶沉积。X 线主要用于观察关节骨质的破坏情况,对于早期尿酸盐结晶沉积的显示能力有限。例如,一位早期痛风患者,X 线检查结果可能仅显示关节软组织肿胀,无明显骨质异常,但超声检查却能清晰发现关节软骨表面的双轨征以及关节腔内的尿酸盐结晶。 

相较于 CT 检查,超声虽然在显示尿酸盐结晶的分布范围和精细结构方面可能稍逊一筹,但超声具有操作简便、无辐射、可重复性强以及费用相对较低等优势。CT 检查不仅有辐射,且费用较高,不适用于频繁复查。比如,对于需要定期监测病情变化的痛风患者,超声检查能够在不增加辐射风险和经济负担的情况下,随时观察尿酸盐结晶、痛风石以及关节病变的动态变化。 

此外,关节液穿刺检查虽然能够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尿酸盐结晶,是诊断痛风的 “金标准” 之一,但它属于有创检查,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痛苦,且存在感染等风险,同时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进行关节液穿刺,如关节局部皮肤感染、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而超声检查无创、安全,适用人群广泛,几乎所有痛风患者都能接受。 

超声在痛风诊疗全程的作用 
在痛风的诊断环节,超声凭借其对尿酸盐结晶的高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辅助医生早期、准确地诊断痛风,避免漏诊和误诊。尤其是对于那些血尿酸水平正常,但临床高度怀疑痛风的患者,超声检查具有重要价值。例如,有些患者在痛风发作间歇期,血尿酸可能恢复正常,但超声检查若发现典型的双轨征、痛风石等表现,依然可以明确诊断。 

在治疗过程中,超声可用于监测病情变化和评估治疗效果。通过定期超声检查,观察双轨征是否消失、痛风石是否缩小、滑膜增厚及血流信号是否改善等,医生能够及时了解治疗方案是否有效,并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策略。比如,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降尿酸治疗后,超声复查显示痛风石体积明显缩小,关节腔内尿酸盐结晶减少,这表明治疗方案有效,可继续维持当前治疗;反之,若超声检查发现病情无明显改善,医生则需考虑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治疗方 法。 

另外,超声还能引导穿刺治疗。对于一些较大的痛风石或者关节积液较多的患者,有时需要进行穿刺抽液或注射药物治疗。在超声引导下,医生能够精准地将穿刺针到达病变部位,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同时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例如,在对一位膝关节痛风石患者进行穿刺治疗时,超声实时显示穿刺针的位置和方向,确保了痛风石内的尿酸盐结晶能够被有效抽吸,同时避免了损伤周围的血管、神经等重要结构。 

超声检查在痛风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清晰地 “看穿” 关节里的尿酸结晶,为医生提供丰富、准确的信息,帮助患者实现痛风的早诊早治,有效控制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相信它将在痛风诊疗领域发挥更大的价值,为广大痛风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于小芳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超声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