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老年人走路像踩棉花?警惕这种神经疾病

2025-06-06 18:0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走在平地上却像踩在棉花堆里,脚底发软还使不上劲。”68 岁的王大爷向医生描述自己的怪异症状时,不少老年朋友都感同身受。这种看似普通的步态异常,很可能是神经系统发出的危险预警。当双脚失去对地面的感知,如同行走在云端,背后隐藏的或许是严重的神经疾病。

一、症状揭秘:脚下的 “隐形危机”
“踩棉花感” 是一种极具欺骗性的症状,患者往往描述为行走时脚底麻木、绵软,如同踩在蓬松的棉花上,难以精准控制步伐。这种异常步态通常伴有平衡感缺失,上下楼梯时容易踩空,夜间或光线昏暗环境下行走困难加剧。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手部精细动作障碍,如系纽扣、拿筷子时颤抖不稳,严重时甚至无法独立完成日常活动。

从医学角度来看,这种感觉源于神经系统对肢体位置和运动状态的感知出现偏差。正常情况下,分布在肌肉、关节和皮肤上的本体感觉感受器,会将肢体运动信息实时传递给大脑。当这些感受器、传导通路或大脑中枢出现病变,就会导致空间定位能力受损,出现 “踩棉花感”。

二、疾病溯源:多面 “元凶” 在作祟
引发 “踩棉花感” 的疾病中,脊髓病变是最常见的 “罪魁祸首”。脊髓后索病变如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会破坏神经传导通路,使大脑无法接收来自下肢的位置觉和震动觉信息。这种疾病常与维生素 B12 缺乏相关,长期素食、胃肠道疾病导致的营养吸收障碍人群,患病风险显著增加。

颈椎病也是不容忽视的诱因。颈椎间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等退行性病变,会压迫脊髓或神经根,引发颈髓病变。患者除了有 “踩棉花感”,还可能伴有颈部疼痛、上肢放射性麻木,严重时会出现排尿排便功能障碍。据统计,60 岁以上人群中,超过 50% 存在不同程度的颈椎退变,其中约 10% 会发展为压迫神经的颈椎病。

此外,周围神经病变同样会导致这一症状。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佳,会引发周围神经损伤,出现对称性的肢体麻木、疼痛。药物中毒、重金属接触、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能损害周围神经,导致感觉功能异常。

三、科学应对:早诊早治是关键
出现 “踩棉花感” 后,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至关重要。医生通常会通过详细的神经系统查体,评估肢体的肌力、肌张力、感觉功能和反射情况。影像学检查如颈椎 MRI、脊髓 MRI,能直观显示脊髓和神经受压情况;血液检查则有助于排查维生素 B12 缺乏、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

治疗方案需根据病因精准制定。对于维生素 B12 缺乏导致的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补充维生素 B12 是关键,部分患者在规范治疗后症状可明显改善。颈椎病患者可能需要采取颈椎牵引、物理治疗,严重时需进行手术减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除了严格控制血糖,还需配合营养神经的药物治疗。

四、日常防护:筑牢健康防线
预防 “踩棉花感”,从日常生活细节入手。饮食上保持均衡营养,多摄入富含维生素 B12 的食物,如肉类、蛋类、奶制品,避免长期素食导致营养缺乏。中老年人应重视颈椎保健,避免长时间低头看手机或伏案工作,选择合适的枕头,保持颈椎的生理曲度。对于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血糖、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能有效延缓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

适度运动也是保护神经系统的有效方式。太极拳、八段锦等低强度运动,既能增强肢体协调性,又能促进血液循环。建议每周进行 3-5 次,每次 30 分钟左右。同时,定期进行体检,关注血糖、维生素水平等指标,发现异常及时干预。

“踩棉花感” 绝非简单的衰老表现,而是需要高度警惕的健康信号。当家中老人出现步态异常,应及时就医排查,抓住最佳治疗时机。通过科学防治和日常防护,我们完全可以帮助老年人重拾稳健步伐,远离神经疾病的困扰。守护脚下的安稳,就是守护幸福的晚年生活。

(徐华伟 鹤壁(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 神经内科 副主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