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系统疾病,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而饮食因素在胆囊结石的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预防胆囊结石,需从“管住嘴,护好胆”入手,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与生活习惯,降低患病风险。
一、认识胆囊结石与饮食的关系
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浓缩胆汁,胆汁则有助于脂肪的消化与吸收。当饮食中摄入过多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时,胆汁中的胆固醇含量会升高,若胆汁排泄不畅,胆固醇便容易结晶析出,形成胆囊结石。此外,长期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也会打乱胆囊的正常收缩节律,导致胆汁淤积,为结石的形成创造条件。
二、管住嘴:合理饮食,远离结石隐患
(一)控制脂肪与胆固醇摄入
减少动物内脏、油炸食品、奶油、黄油等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取。这类食物会使胆汁中胆固醇浓度过高,增加结石形成的几率。例如,每周食用动物内脏不宜超过一次,每次量控制在少量;油炸食品也应尽量少吃,可选择清蒸、水煮等健康的烹饪方式。
(二)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胆汁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降低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从而预防结石形成。如西兰花、芹菜、苹果、香蕉、燕麦等都是很好的选择。每日蔬菜摄入量应不少于 500 克,水果摄入量可在 200 - 300 克左右,全谷类食物可占主食总量的一定比例。
(三)规律进食,避免暴饮暴食
定时定量进食,有助于胆囊规律收缩,将胆汁及时排入肠道,防止胆汁淤积。每日三餐应规律,避免不吃早餐或晚餐吃得过晚。早餐可刺激胆囊收缩,排出胆汁,减少胆汁在胆囊内滞留时间,降低结石风险。晚餐不宜过饱,且应在睡前两三小时前完成进食,以免夜间胆汁分泌过多,在胆囊内浓缩而形成结石。
三、护好胆:健康生活方式,助力胆囊健康
(一)适度运动
坚持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瑜伽等,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运动可促进身体新陈代谢,增强胆囊收缩功能,有助于胆汁的排泄,减少结石形成的机会。例如,每天散步 30 分钟以上,或每周进行三次慢跑,每次 30 分钟左右,都能对胆囊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控制体重
肥胖是胆囊结石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过度肥胖者体内胆固醇代谢异常,胆汁中胆固醇含量较高,易形成结石。因此,应通过合理饮食与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可通过计算体重指数(BMI)来评估体重是否达标,BMI 在 18.5 - 23.9 之间为正常范围。对于超重或肥胖者,可制定合理的减肥计划,每月减重不宜超过 2 - 4 公斤,以免快速减肥导致胆汁成分改变,诱发结石。
(三)规律作息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熬夜会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导致内分泌紊乱,进而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每天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成年人一般需要 7 - 8 小时的睡眠。养成良好的作息规律,早睡早起,有利于胆囊及整个身体的健康。
四、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即使采取了上述预防措施,也不能完全排除胆囊结石的发生风险。因此,定期进行体检非常重要。通过腹部超声检查,可及时发现胆囊是否存在结石、息肉等病变。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常规体检,对于有胆囊结石家族史、肥胖、高血脂等高危人群,应适当增加体检频率,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总之,预防胆囊结石需要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管住嘴,合理饮食,护好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定期进行体检。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胆囊结石的发病风险,保护胆囊及身体健康,享受美好的生活。
(郑文博 信阳市中心医院 急诊外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