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体的右下腹,有一个常常被忽视却又可能带来大麻烦的小器官——阑尾。别看它身形细小,一旦发炎,却能让患者苦不堪言,严重影响生活。那么,阑尾炎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又该如何防治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阑尾炎的“前世今生”
阑尾,本是进化遗留的产物,在人类祖先以素食为主的年代,它或许参与消化功能,但随着饮食结构的变化,其作用逐渐减弱,却保留了丰富的淋巴组织,成为肠道免疫系统的一道防线。当多种因素打破阑尾内部的平衡时,阑尾炎便悄然来袭。
(一)发病原因
淋巴滤泡增生:青少年时期,阑尾壁内的淋巴滤泡常因机体免疫力变化而显著增生,易阻塞阑尾管腔,导致腔内压力升高,引发炎症。
粪石梗阻:肠道内的粪石不慎落入阑尾腔,恰似一颗“定时炸弹”,阻碍阑尾分泌的黏液排出,滋生细菌,诱发感染。
细菌感染:肠道内本就存在大量细菌,当阑尾黏膜破损,或者身体抵抗力下降时,细菌就会趁虚而入,在阑尾处兴风作浪,引发炎症。
其他因素: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胃肠道功能障碍等,都可能使阑尾蠕动异常,加剧管腔堵塞风险,为阑尾炎的发生埋下伏笔。
二、阑尾炎的“警示信号”
早识阑尾炎症状,才能抢得治疗先机,避免小病拖成大病。
(一)典型症状
腹痛:起初多为中上腹或脐周疼痛,数小时后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疼痛呈持续性,程度不一,咳嗽、行走或按压时疼痛加剧,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在右下腹拧绞。
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较为常见,这是由于炎症刺激肠道神经,引起反射性反应;部分患者还伴有食欲减退、腹胀、腹泻或便秘等,肠道正常节律被彻底打乱。
发热:随着病情发展,体温逐渐升高,低热常见于单纯性阑尾炎,若体温超过 38℃甚至更高,且伴有寒战,可能提示阑尾已穿孔或形成腹膜炎,炎症肆意蔓延,身体开启全面防御。
(二)不同阶段表现
单纯性阑尾炎:症状相对较轻,右下腹压痛局限,腹肌紧张不明显,此时若及时治疗,恢复较快,宛如小火苗尚可轻松扑灭。
化脓性阑尾炎:腹痛加剧,右下腹明显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范围扩大,体温升高,炎症已如燎原之火,迅速破坏阑尾组织。
坏疽性阑尾炎:疼痛剧烈,全身中毒症状重,可能出现感染性休克前期表现,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等,这是阑尾严重坏死,毒素大量吸收所致,危及生命。
阑尾穿孔:腹痛突然减轻,但随后全腹疼痛,腹膜炎体征明显,炎症扩散至整个腹腔,如同洪水决堤,引发全身性危机。
三、阑尾炎的“防治攻略”
面对阑尾炎,预防胜于治疗,一旦发病,精准应对是关键。
(一)预防措施
饮食有节:保持规律进食,避免暴饮暴食,少吃辛辣、油腻、生冷食物,多吃膳食纤维丰富的蔬果,促进肠道蠕动,减少肠道功能紊乱风险,让阑尾在一个“平和”的肠道环境中生存。
增强体质:坚持适度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慢跑、游泳皆可,提升免疫力,使身体足以抵御细菌侵袭,让阑尾的淋巴组织更好地发挥免疫作用。
注意卫生:饭前便后洗手,防止病从口入,减少肠道感染机会,避免阑尾受到外来病菌“攻击”。
(二)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对于急性阑尾炎,尤其是化脓性、坏疽性或穿孔性阑尾炎,手术切除阑尾是首选。如今多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疤痕微小,一般术后数天即可出院,让患者迅速摆脱病痛。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单纯性阑尾炎、症状较轻或患者因特殊情况暂不适合手术者。通过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抗感染等手段,缓解炎症,但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以防复发。
总之,阑尾虽小,却不能掉以轻心。了解阑尾炎的防治知识,日常做好预防,发病时冷静判断、及时就医,方能化解这个小器官带来的大麻烦,守护肠道健康,畅享美好生活。
(郑文博 信阳市中心医院 急诊外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