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胆囊结石,藏在身体里的“小石头”大隐患

2024-05-09 11:4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人体的右上腹,有一个形如口袋的器官——胆囊,它默默储存着肝脏分泌的胆汁,在消化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当胆囊内出现结石,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石头”,却可能给健康带来诸多严重隐患。

胆囊结石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一方面,胆汁成分的失衡是重要诱因。胆汁中的胆固醇、胆色素以及磷脂、胆盐等物质,在正常情况下保持着动态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胆固醇过饱和,就容易析出结晶,逐渐形成结石。例如,长期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使得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升高;或者肝脏代谢异常,导致胆汁合成与排泄紊乱,都可能为结石的形成埋下伏笔。另一方面,胆囊本身的功能异常也难辞其咎。胆囊收缩无力,胆汁淤积,无法及时将胆汁排出,就如同池塘中的水不再流动,泥沙便会沉积,久而久之,结石悄然诞生。

这些小小的结石,起初可能悄无声息,不引起任何不适,让人误以为它们无害。但随着时间推移,危害逐渐显现。当结石阻塞胆囊管,胆汁无法正常流出,胆囊内压力急剧升高,便会引发胆绞痛。那种疼痛常常来得突然而剧烈,如同一把利刃在右上腹搅动,可向右肩部、背部放射,让患者痛得冷汗淋漓、辗转反侧,难以忍受。而且,胆绞痛并非偶尔发作,一旦结石存在,就可能反复来袭,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更可怕的是,胆囊结石长期刺激胆囊黏膜,容易诱发胆囊炎。胆囊壁在炎症的反复侵袭下,变得增厚、粗糙,不仅会引起右上腹持续性隐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不适,还可能导致胆囊化脓、穿孔,危及生命。同时,慢性炎症环境还会增加胆囊癌的发病风险,虽然胆囊癌相对少见,但一旦罹患,预后往往较差,生存率较低。

此外,胆囊结石还可能掉入胆总管,引起胆管炎甚至胰腺炎。胆管炎发作时,寒战、高热、黄疸等症状接踵而至,全身感染症状严重;而胰腺炎更是凶险,重症胰腺炎可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居高不下。

面对胆囊结石这一“隐藏杀手”,预防至关重要。日常生活中,应保持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促进胆汁排泄,维持胆汁成分稳定。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身体各器官的正常运转,减少胆囊功能紊乱的风险。适当运动,控制体重,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降低胆固醇水平,对胆囊健康大有裨益。

对于已经发现胆囊结石的患者,切不可掉以轻心。定期复查,密切关注结石大小、数量及胆囊状况的变化,遵医嘱进行治疗。若结石较小,且无明显症状,可在医生指导下尝试药物溶石治疗;但若是结石较大、反复发作胆绞痛或伴有胆囊炎等症状,通常需要手术切除胆囊,以绝后患。

总之,胆囊结石虽小,危害却不容小觑。了解其成因、危害及防治方法,时刻关注胆囊健康,才能让这些“小石头”无处遁形,守护身体的安康。别等到它们兴风作浪,才追悔莫及,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才是应对胆囊结石的上策。

(郑文博 信阳市中心医院 急诊外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