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于 5 岁以下儿童,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或溃疡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该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样,易在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暴发流行,对小儿健康危害较大,因此,预防工作至关重要。
一、了解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如患者咳嗽、打喷嚏将病毒喷到空气中,被周围儿童吸入而感染;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也会引发感染。了解这些传播途径,有助于家长和幼教工作者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切断病毒传播的各个环节。
二、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措施
注重个人卫生:培养孩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基础。教导孩子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外出归来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认真洗手,洗手时需遵循七步洗手法,确保手心、手背、手指间、指甲缝等部位都清洗干净。避免孩子用手触摸眼睛、口鼻等部位,减少病毒侵入的机会。此外,要定期为孩子更换衣物、修剪指甲,保持身体清洁。
加强环境消毒:家庭和托幼机构应保持环境整洁,定期进行通风换气,每日至少开窗通风 2 - 3 次,每次不少于 30 分钟,以降低室内空气中病毒的浓度。对孩子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桌椅、玩具等,要定期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孩子的餐具、奶瓶等要专用并及时清洗消毒,防止交叉感染。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带孩子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如商场、超市、游乐场等,降低感染风险。
提高孩子免疫力: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和充足睡眠是提高孩子免疫力的重要保障。为孩子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牛奶、鸡蛋等食物,避免挑食、偏食。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户外活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跑步、跳绳等,增强体质。同时,要保证孩子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小学生每天应睡 10 小时左右,幼儿每天睡眠时间应更长,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孩子身体的恢复和免疫力的提升。
做好疫情监测:托幼机构要加强晨午检制度,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每日对入园儿童进行体温检测和健康状况检查,及时发现发热、皮疹等症状的患儿,并立即通知家长带孩子就医,同时对班级物品和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家长也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若发现孩子出现发热、皮疹、口腔疱疹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孩子近期的接触史,以便准确诊断和治疗。
三、早发现早治疗的重要性
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多数患儿可在一周内自愈,但少数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可能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对于手足口病的预后至关重要。当孩子出现发热、手足臀部皮疹、口腔疱疹等症状时,家长应尽快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患儿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让患儿注意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总之,小儿手足口病可防可治,关键在于预防为主,早发现早治疗。家长和社会各界应高度重视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普及预防知识、落实预防措施等手段,有效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率,保障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徐雪丽 郑州颐和医院 儿科 主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