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处于一种 “似病非病” 的状态:经常感到疲惫乏力,即使充足睡眠也难以恢复元气;情绪容易波动,焦虑、抑郁时不时找上门;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还可能伴有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去医院检查,各项指标却都在正常范围内。其实,这就是亚健康状态在作祟。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全球性调查显示,真正健康的人仅占 5%,患有疾病的人占 20%,而剩下 75% 的人群都处于亚健康状态。想要摆脱亚健康,中西医结合的养生调理方案或许能为你打开新的健康之门。
一、认识亚健康:身体发出的 “预警信号” 
亚健康是一种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也被称为 “第三状态”。它涵盖了躯体性、心理性、社会适应性等多个方面的不适。躯体上,可能出现反复感冒、咽喉肿痛、肌肉酸痛、颈肩僵硬等;心理方面,常表现为情绪低落、烦躁不安、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在社会适应上,则体现为工作效率下降、人际关系紧张等。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亚健康的成因复杂多样。长期的精神压力、不规律的作息、不合理的饮食结构、缺乏运动以及环境污染等,都是导致亚健康的重要因素。当这些不良因素持续作用于人体,就会打破机体的平衡状态,使身体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下降,从而进入亚健康状态。中医则认为,亚健康多与人体的气血不足、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有关。现代人过度劳累、情志不畅,易导致气血亏虚,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进而出现各种不适症状。
二、中医调理:从整体出发,调和身心 
(一)中药调理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针对不同体质和症状制定个性化的调理方案。对于气血亏虚的人群,常用八珍汤(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组成)来补气养血;肝郁气滞者,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薄荷、生姜)是不错的选择,能疏肝解郁;脾胃虚弱者,可服用参苓白术散健脾益胃。这些经典方剂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脏腑功能,使身体恢复阴阳平衡。 
(二)经络养生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刺激经络穴位,可以调节脏腑功能,疏通气血。艾灸是一种常见的经络养生方法,选取足三里、关元、气海等穴位进行艾灸,能起到温阳补气、散寒止痛的作用。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常灸可增强脾胃功能;关元、气海为人体元气之所在,艾灸这两个穴位有助于培补元气,提高机体免疫力。此外,按摩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每天早晚按摩百会、风池、内关等穴位,能缓解头痛、头晕、失眠等症状。 
(三)情志调节 
中医认为 “七情内伤” 可致病,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改善亚健康至关重要。通过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养生功法,不仅能活动筋骨,还能调节呼吸,平静心绪。同时,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听音乐、绘画、书法等活动,以疏解压力,陶冶情操,使情志舒畅,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 
三、西医干预:精准检测,科学管理 
(一)全面体检与评估 
定期进行全面体检,借助先进的医学检测手段,如血液生化检查、激素水平检测、微量元素检测、心电图、超声等,能够发现潜在的健康隐患。此外,还可通过心理测评量表,对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从而更全面地了解自身的亚健康状态,为后续调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营养补充与饮食调整 
根据体检结果和个人身体状况,合理补充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素。对于缺乏维生素 B 族导致的疲劳、食欲不振,可适当补充复合维生素 B;缺钙引起的肌肉痉挛,则需补充钙剂和维生素 D。在饮食方面,遵循均衡饮食原则,保证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合理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的摄入,减少高油、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取,避免暴饮暴食,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 
(三)运动干预 
运动是改善亚健康的重要手段。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能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代谢能力,促进血液循环,释放压力。建议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同时结合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基础代谢率。运动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以运动后身体微微出汗、感觉轻松愉悦为宜。 
四、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协同增效 
将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与西医的精准检测、科学管理相结合,能发挥出更好的调理效果。例如,通过西医的体检发现身体存在维生素缺乏和激素水平失衡的问题,在补充相应营养素和进行西医治疗的同时,结合中医的中药调理和经络养生,改善脾胃功能,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调节脏腑功能,从整体上提升身体的健康水平。在心理调节方面,西医的心理疏导与中医的情志调节相结合,能更有效地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改善亚健康状态需要我们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入手,坚持中西医结合的养生调理方案。通过中药调理、经络养生、营养补充、合理运动以及情志调节等多种方法,全面改善身体机能,调节心理状态。只要持之以恒,我们就能逐步摆脱亚健康的困扰,重拾健康活力,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拥抱美好生活。
(刘振 河南省淮滨县芦集乡卫生院 中医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