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简称心衰)是一种常见但常被误解的疾病。许多人听到“心衰”二字,便误以为心脏即将停止跳动,生命进入倒计时。然而,现代医学的发展已使心衰成为一种可控制、可管理的慢性病。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心脏的“疲惫之战”,并探讨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帮助患者和家属树立信心,提高生活质量。
一、什么是心力衰竭?心脏为何会“疲惫”?
心力衰竭并非指心脏完全停止工作,而是指心脏的泵血功能下降,无法满足身体对血液和氧气的需求。就像一台长期超负荷运转的发动机,心脏逐渐变得“力不从心”,导致全身供血不足,引发一系列症状。
心脏衰竭的常见原因
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肌梗死)
高血压(长期高压增加心脏负担)
心肌病(心肌结构异常,如扩张型心肌病)
心脏瓣膜病(如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
心律失常(如房颤导致心脏泵血效率下降)
其他因素(如糖尿病、肥胖、长期酗酒等)
二、心衰的“信号”:如何识别心脏的求救?
心衰的症状往往逐渐加重,早期容易被忽视。常见的警示信号包括:
1. 呼吸困难(气短)
轻度活动(如爬楼梯)即感到气喘
夜间平卧时突然憋醒,需坐起才能缓解(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严重时甚至静息状态下也感到呼吸费力
2. 疲劳与乏力
日常活动能力下降,容易疲倦
肌肉无力,甚至说话都感觉费力
3. 水肿(液体潴留)
下肢(脚踝、小腿)肿胀,按压后凹陷
腹部胀满(腹水)
体重短期内迅速增加(如3天内增重2公斤以上)
4. 其他症状
咳嗽(尤其是夜间干咳)
食欲下降、恶心(胃肠道淤血)
头晕、意识模糊(脑供血不足)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三、心衰并非绝境!现代医学的“武器库”
尽管心衰目前无法完全治愈,但通过规范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显著改善症状,延长寿命,甚至回归正常生活。
1. 药物治疗:心衰管理的基石
现代心衰药物已从单纯的“强心、利尿、扩血管”发展为更精准的靶向治疗,主要包括:
ACEI/ARB/ARNI(如依那普利、缬沙坦、沙库巴曲缬沙坦):改善心脏重构,降低死亡率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卡维地洛):减缓心率,减轻心脏负担
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最初用于降糖,现被证明可显著改善心衰预后
利尿剂(如呋塞米):缓解水肿,但需注意电解质平衡
2. 器械治疗:给心脏“加把劲”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适用于部分心电传导异常的患者,帮助左右心室协调收缩
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预防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的心脏骤停
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终末期心衰的过渡治疗或长期支持
3. 生活方式调整:患者自己能做的“治疗”
限盐限水(每日钠摄入<2g,液体量根据医生建议控制)
适度运动(如步行、太极,避免久卧)
戒烟限酒(绝对戒烟,酒精摄入需严格限制)
体重监测(每日晨起空腹称重,警惕液体潴留)
疫苗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可降低感染诱发心衰加重的风险)
4. 终极方案:心脏移植
对于极少数终末期患者,心脏移植是可能的选择,但受限于供体短缺,需严格评估适应症。
四、心理支持:战胜心衰的“隐形良药”
心衰患者常伴随焦虑、抑郁情绪,而负面心理又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因此,心理干预不可或缺: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避免过度恐慌
家庭支持:家属的陪伴与鼓励能极大提升治疗信心
病友互助小组:分享经验,减少孤独感
结语:与心脏“和解”,重启有质量的人生
心力衰竭虽不可逆,但绝非绝症。通过早期识别、科学管理和积极心态,许多患者能够实现长期带病生存,甚至重返工作和社会活动。记住,心脏的“疲惫之战”中,您并非孤军奋战——现代医学、家人支持和自我管理都是您的强大后盾。
(刘功艳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心血管重症监护科 副主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