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糖尿病日常管理全攻略:从饮食到运动

2024-04-28 12:2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糖尿病作为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已成为威胁公众健康的“隐形杀手”。据统计,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1.9%,且呈现年轻化趋势。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日常管理的重要性甚至超过药物治疗——科学的饮食控制、规律的运动习惯、精准的血糖监测,共同构成了稳定病情、预防并发症的“铁三角”。本文将从饮食、运动两大核心维度,拆解糖尿病日常管理的关键要点,助患者走出管理误区,实现健康生活。

一、饮食管理:糖尿病管理的“基石”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管理的首要环节,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合理搭配食物,维持血糖稳定、控制体重,并保证营养均衡。不少患者认为“少吃糖就行”,这种认知存在明显误区——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摄入比例,以及进食时间、烹饪方式等,都会影响血糖波动。

1.碳水化合物:控制总量,优选“慢碳”

碳水化合物是血糖的主要来源,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摄入量,但并非完全禁止。

-总量把控:成年人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建议占总热量的45%~60%,具体需根据体重、活动量调整。例如,轻体力劳动者每公斤体重每日可摄入3~5克碳水化合物,超重或肥胖者需适当减少。

-选择“低升糖指数(GI)”食物:GI值反映食物升高血糖的速度,建议优先选择GI≤55的“慢碳”,如全麦面包、糙米、燕麦、玉米、杂豆等。这类食物富含膳食纤维,消化吸收慢,能避免血糖骤升骤降。而白米饭、白面包、蛋糕等精制碳水属于“快碳”,GI值高,需限量食用,最好搭配蔬菜、蛋白质食物共同进食,延缓血糖上升。

-避免隐形糖:蜂蜜、果酱、含糖饮料等显而易见的高糖食物需严格忌口,但也要警惕“隐形糖”,如加工肉制品、沙拉酱、红烧菜肴中的糖,购买包装食品时需查看营养成分表,选择“无糖”或“低糖”(每100克含糖≤5克)产品。

2.蛋白质:优质适量,保护肌肉

蛋白质能提供饱腹感,且对血糖影响较小,还能保护肌肉组织,预防因代谢紊乱导致的肌肉流失。

-摄入量:每日蛋白质应占总热量的15%~20%,约每公斤体重1.0~1.2克。例如,60公斤的患者每日需60~72克蛋白质。

-优选优质蛋白:鱼、禽、蛋、瘦肉(如鸡胸肉、瘦牛肉)、豆制品(豆腐、豆浆)、低脂奶等富含优质蛋白,且脂肪含量较低,适合糖尿病患者。需注意,肾功能不佳的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减少蛋白质摄入,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3.脂肪:严控总量,少“坏”多“好”

过量摄入脂肪会导致肥胖、血脂异常,加重胰岛素抵抗,不利于血糖控制。

控制总量:每日脂肪摄入量建议占总热量的20%~30%,其中饱和脂肪酸(如动物油脂、黄油)应低于10%,反式脂肪酸(如油炸食品、植脂末)需尽量避免。

选择健康脂肪:优先摄入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牛油果、坚果(核桃、杏仁,每日约10克)、深海鱼(三文鱼、沙丁鱼)等,有助于调节血脂,保护血管。

4.饮食细节:小习惯,大作用

少食多餐:将每日3餐分为5~6餐,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导致血糖飙升。例如,在两餐间加一小把坚果、半块低糖水果,既能缓解饥饿,又能稳定血糖。

烹饪方式:多采用蒸、煮、炖、凉拌,少油炸、红烧。烹饪时少放盐(每日≤5克),避免高盐饮食引发高血压,加重血管损伤。

蔬菜优先,水果适量:每日蔬菜摄入量建议300~500克,深色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紫甘蓝)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可多吃。水果并非完全不能吃,可选择苹果、梨、草莓、蓝莓等低糖水果,每日200~300克,在两餐间食用,避免餐后立即吃。

二、运动管理:激活身体的“降糖开关”

运动是糖尿病管理的“增效剂”,不仅能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还能控制体重、增强心肺功能,减少并发症风险。但糖尿病患者的运动需讲究科学,避免盲目锻炼。

1.运动的“黄金原则”

-因人而异:根据年龄、体能、并发症情况选择运动方式。例如,年轻人可选择慢跑、游泳;老年人或关节不好者适合快走、太极拳。

-循序渐进:从低强度、短时间开始,逐渐增加运动量。例如,初次运动可从每日10分钟快走开始,每周增加5~10分钟,直至达到推荐时长。

-持之以恒:每周至少运动5次,每次30~45分钟,才能达到稳定血糖的效果。

2.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运动类型

-有氧运动:是基础选择,能直接消耗葡萄糖,改善心肺功能。常见方式包括快走(每分钟60~80步)、慢跑、骑自行车、游泳、跳广场舞等。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最为适宜——运动时心率达到(220-年龄)×60%~70%,微微出汗、能说话但不能唱歌的状态即为中等强度。

-抗阻运动:如举哑铃、弹力带训练、深蹲等,能增加肌肉量。肌肉是消耗葡萄糖的“大户”,肌肉量增加可提高基础代谢率,帮助长期控制血糖。建议每周进行2~3次,每次20~30分钟,隔天进行,避免肌肉过度疲劳。

-柔韧性运动:如瑜伽、拉伸训练,能改善关节活动度,缓解运动后的肌肉紧张,可作为运动前的热身或运动后的放松。

3.运动的“禁忌与注意”

-避免空腹运动:空腹时血糖偏低,运动易引发低血糖(头晕、心慌、出汗),建议在餐后1~2小时运动,此时血糖较高,运动安全性更高。

-运动前监测血糖:若血糖低于5.6mmol/L,可适当吃1块饼干或半杯牛奶;若血糖超过16.7mmol/L,或伴有酮症(尿酮阳性),应暂停运动,以免加重代谢紊乱。

-特殊人群需谨慎:合并严重视网膜病变(如眼底出血)者,避免剧烈运动或低头动作;合并糖尿病足者,选择柔软的鞋子,避免长时间行走;冠心病患者,避免高强度运动,最好在医生指导下制定运动方案。

-运动后做好收尾:运动后不要立即停下,可慢走5~10分钟,逐渐恢复平静。同时监测血糖,若出现低血糖症状,及时补充碳水化合物(如15克葡萄糖片)。

三、饮食与运动的“协同管理”

饮食和运动并非孤立存在,两者协同配合,才能最大化控糖效果。

运动当天的饮食调整:若运动量比平时大,可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如多吃1片全麦面包),避免低血糖;若当天运动量小,则需减少主食量,防止血糖升高。

体重管理是核心: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减轻体重5%~10%,可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甚至减少药物用量。例如,一个70公斤的肥胖患者,减重3.5~7公斤,血糖可能会有明显下降。

记录与复盘:养成记录饮食、运动和血糖的习惯,例如用手机APP记录每日摄入的食物种类和量、运动时长和类型,以及空腹和餐后血糖值。每周复盘一次,观察哪些食物或运动方式更适合自己,及时调整方案。

四、常见误区:避开管理“雷区”

误区1:完全不吃主食

主食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长期不吃主食会导致身体分解脂肪和蛋白质供能,产生酮体,引发酮症酸中毒,还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关键是选择低GI主食,控制总量。

误区2:运动越剧烈越好

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血糖波动过大,还可能损伤关节和肌肉。对糖尿病患者而言,中等强度、规律的运动比高强度运动更有效、更安全。

误区3:只靠饮食和运动,不用吃药

饮食和运动是基础,但不能替代药物。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后,血糖仍不达标(空腹≥7.0mmol/L,餐后2小时≥11.1mmol/L),需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糖药或胰岛素,避免长期高血糖损伤器官。

糖尿病的日常管理是一场“持久战”,没有一蹴而就的方法,但只要掌握科学的饮食原则、坚持规律的运动习惯,并结合定期监测和医生指导,就能有效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像健康人一样享受生活。记住:管理糖尿病,细节决定成败,坚持才有回报。

(杨涛 许昌中医院 内三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