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高血压的长期管理与生活方式调整

2024-11-05 18:14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高血压被称为“无声的杀手”,它像一根隐藏在体内的“橡皮筋”,长期紧绷会悄然损伤血管、心脏、大脑和肾脏。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已达27.9%,意味着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病,但知晓率仅为51.6%,有效控制率不足20%。高血压的危害不在于短期的血压升高,而在于长期失控导致的脑卒中、心肌梗死、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做好长期管理并调整生活方式,是高血压患者守护健康的核心。

一、高血压的长期危害:不止于“血压高”

很多人认为高血压只是“血压有点高”,没症状就不用管,这种想法恰恰埋下了隐患。血压长期高于正常范围(≥140/90mmHg),会对全身器官造成慢性损伤:

-血管受损:高血压会冲击血管壁,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下降、管腔变窄,像老化的水管一样脆弱。脑血管硬化可能引发脑卒中(中风),冠状动脉硬化则增加心肌梗死风险。

-心脏受累:血压升高使心脏泵血阻力增大,长期下来会导致心肌肥厚,最终引发心力衰竭,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

-肾脏损伤:肾脏微血管丰富,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肾小球,逐渐导致肾功能减退,严重时发展为尿毒症。

-眼底病变:眼底血管细小脆弱,高血压可能导致眼底出血、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更危险的是,高血压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约50%的患者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的。等到出现头痛、头晕、胸闷等症状时,器官可能已受损。因此,无论有无症状,一旦确诊高血压,就必须启动长期管理。

二、高血压长期管理的核心目标:稳定血压,保护靶器官

高血压管理不是简单地“把血压降下来”,而是要实现三个目标:

1.血压达标:普通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糖尿病、肾病等高危患者需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老年人(65-79岁)可放宽至150/90mmHg以下,能耐受者再降至140/90mmHg以下。

2.长期稳定:避免血压大幅波动,因为忽高忽低的血压对血管损伤更大。

3.保护靶器官:通过控制血压和危险因素,预防心、脑、肾、眼底等器官受损。

要实现这些目标,需要“药物+生活方式”双管齐下,两者缺一不可。即使服用降压药,不调整生活方式也难以稳定血压;而中重度高血压患者仅靠生活方式调整,往往无法达标,必须配合药物治疗。

三、生活方式调整:高血压管理的“基石”

生活方式调整是高血压治疗的基础,无论是预防高血压、轻度高血压患者的干预,还是药物治疗的辅助,都离不开这一环节。

1.低盐饮食:给血管“减压”

钠摄入过多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原因——钠会导致水钠潴留,增加血容量,升高血压。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约一啤酒瓶盖),高血压患者应控制在3克以下。

-减少“看得见的盐”:烹饪时少用盐、酱油、味精,可用香料(葱、姜、蒜、辣椒、花椒)、柠檬汁代替部分盐调味。

-警惕“隐形盐”:咸菜、腌肉、酱菜、火腿、方便面、鸡精、蚝油等食品含盐量极高,例如100克咸菜含盐约10克,相当于5天的推荐量,应尽量少吃。购买包装食品时,查看营养成分表,选择“低钠”产品(每100克钠含量≤120毫克)。

-增加钾的摄入:钾能促进钠的排出,有助于降血压。多吃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橙子、菠菜、西兰花、土豆、红薯、豆类等。

2.合理膳食:吃出“平稳血压”

-控制总热量: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体重每增加10公斤,收缩压可能升高2-3mmHg。通过合理饮食控制体重,BMI(体重指数)应维持在18.5-23.9之间(BMI=体重公斤数÷身高米数的平方)。

-增加膳食纤维:全谷物(燕麦、糙米、玉米)、杂豆、蔬菜(每日300-500克)、水果(每日200-350克)富含膳食纤维,能帮助调节血脂、控制体重,间接辅助降压。

-适量摄入优质蛋白:选择鱼、禽、蛋、瘦肉(如鸡胸肉、瘦牛肉)、低脂奶、豆制品等,每周吃2-3次深海鱼(如三文鱼、金枪鱼),其中的Omega-3脂肪酸有助于改善血管弹性。

-减少脂肪摄入:少吃动物内脏、肥肉、油炸食品,烹饪用油选择橄榄油、菜籽油等植物油,每日不超过25克(约2.5汤匙)。

3.规律运动:给血管“松绑”

运动能改善血管弹性、减轻体重、降低胰岛素抵抗,从而辅助降压。高血压患者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例如:

-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每次30分钟,每周5次,运动时心率保持在(220-年龄)×60%-70%,以微微出汗、能正常说话为宜。

-避免剧烈运动:高强度运动可能导致血压骤升,尤其不适合未控制的重度高血压患者(血压≥180/110mmHg)。

-贵在坚持:偶尔运动效果有限,长期规律运动才能稳定降压,坚持3-6个月,血压可能下降5-10mmHg。

4.戒烟限酒:给血管“减负”

-戒烟: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刺激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还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戒烟后,血压可逐渐下降,戒烟1年后,心血管风险明显降低。

-限酒:酒精会短暂扩张血管使血压下降,但随后会导致血管收缩、血压反跳升高,长期饮酒还会损伤肝脏和心脏。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约啤酒750ml、红酒250ml),女性不超过15克,最好不饮酒。

5.管理体重与情绪:给血压“维稳”

-控制体重:腰围是衡量肥胖的重要指标,男性腰围应<90厘米,女性<85厘米。通过“管住嘴、迈开腿”,每月减重1-2公斤,逐渐达到健康体重。

-调节情绪:长期焦虑、紧张、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使血压升高。通过冥想、深呼吸、听音乐、培养爱好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态平和。

-规律作息:熬夜会导致血压波动,每晚保证7-8小时睡眠,养成固定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四、药物治疗与监测:长期管理的“保障”

1.遵医嘱用药:不擅自停药或换药

高血压是慢性病,多数患者需要终身服药,擅自停药会导致血压反弹,增加并发症风险。

-按时服药:降压药需规律服用,例如长效降压药(如氨氯地平、缬沙坦)每日固定时间吃一次,短效药需按医嘱分多次服用。

-不盲目换药:不同患者适合的降压药不同,医生会根据年龄、并发症、血压水平等选择药物(如糖尿病患者优先选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不要因“别人吃某药效果好”而自行换药。

-注意副作用:部分降压药可能有干咳、下肢水肿等副作用,若症状明显,应及时告知医生调整,而非自行停药。

2.定期监测血压:掌握血压“动态”

-家庭自测:建议使用电子血压计,每天早晚各测一次(晨起空腹、排尿后,睡前),测量前安静休息5-10分钟,取2-3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在血压日记中,复诊时带给医生参考。

-定期复查:每3-6个月复查一次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等,评估靶器官损伤情况;每年做一次心电图、尿常规,早期发现心脏和肾脏问题。

五、特殊人群的管理:针对性调整方案

-老年人:老年高血压多为收缩期高血压(收缩压高、舒张压正常),血压波动大,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起身时头晕)。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调整;起床时动作缓慢,避免突然站起。

-妊娠期高血压:孕期出现高血压可能危及母婴安全,需严格遵医嘱控制血压(目标<150/100mmHg),低盐饮食、保证休息,必要时使用孕期安全的降压药(如拉贝洛尔),定期产检监测胎儿情况。

-合并糖尿病/肾病:此类患者血压控制更严格(<130/80mmHg),优先选择能保护肾脏的降压药(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同时严格控制血糖、血脂,延缓并发症。

高血压的长期管理是一场“持久战”,没有捷径可走,但只要坚持“生活方式调整+规范用药+定期监测”,就能将血压稳定在安全范围,最大限度降低并发症风险。记住,高血压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放弃管理。从今天起,管好盐勺、迈开双腿、按时吃药,你就能牢牢掌握健康的主动权。

(杨涛 许昌中医院 内三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