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肾炎的早期信号与日常护理要点

2025-04-29 11:02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肾脏被誉为人体的“净化工厂”,每天过滤约180升血液,排出代谢废物,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然而,肾炎作为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却常常“悄无声息”地损伤肾功能——早期症状隐匿,容易被忽视,等到出现明显不适时,肾功能可能已严重受损。据统计,我国慢性肾脏病患病率约为10.8%,其中肾炎是主要病因之一。了解肾炎的早期信号,掌握科学的日常护理要点,对保护肾脏健康至关重要。

一、肾炎的早期信号: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

肾炎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肾炎起病较急,若及时治疗大多可痊愈;慢性肾炎则病程迁延,早期症状不典型,容易被漏诊。以下这些身体信号,可能是肾脏在“求救”:

1.尿液异常:肾脏健康的“晴雨表”

尿液是肾脏功能最直接的反映,肾炎患者早期常出现以下尿液变化:

-泡沫尿:尿液表面出现细密、持久不散的泡沫,类似啤酒泡沫,这是因为肾脏滤过功能受损,蛋白质漏入尿液(蛋白尿)所致。正常情况下,尿液中蛋白质含量极低,若每日尿蛋白超过150mg,就会出现泡沫尿。需要注意的是,剧烈运动、发热等也可能暂时出现少量泡沫尿,但若持续出现,需及时就医检查。

-血尿:尿液颜色变深,呈洗肉水色、茶色甚至红色,提示尿液中含有红细胞(血尿)。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膜受损,红细胞漏出到尿液中,就会出现血尿。部分血尿用肉眼无法察觉,需通过尿常规检查发现(镜下血尿)。

-尿量变化:正常人每日尿量约1000-2000毫升,肾炎患者可能出现尿量突然减少(每日少于400毫升)或增多,尤其是夜尿增多(夜间起夜次数超过2次,尿量超过白天一半),这可能是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受损的表现。

2.水肿:从“不起眼”到“明显肿胀”

肾脏负责调节体内水液平衡,肾炎时水钠排泄受阻,水分潴留体内,就会出现水肿。早期水肿多从组织疏松部位开始,如眼睑、面部,尤其晨起时明显,活动后可减轻;随着病情进展,水肿会蔓延至下肢(脚踝、小腿),按压时出现凹陷,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水肿、腹水或胸水。

3.高血压:容易被忽视的“隐形关联”

肾脏参与血压调节,肾炎患者常伴有高血压,称为“肾性高血压”。约80%的慢性肾炎患者会出现高血压,部分患者甚至以高血压为首发症状——血压突然升高,且常规降压药效果不佳。这是因为肾脏受损后,体内调节血压的激素(如肾素)分泌紊乱,导致血管收缩、水钠潴留,进而升高血压。若高血压长期未控制,又会反过来加重肾脏损伤,形成“恶性循环”。

4.乏力、腰痛:容易被混淆的“非典型症状”

肾炎患者早期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乏力、食欲减退,这与肾功能下降导致代谢废物蓄积、贫血(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有关;部分患者会感到腰部隐痛或酸胀,这是因为肾脏位于腰部两侧,炎症刺激肾包膜或肾周围组织所致,但这种疼痛通常不剧烈,容易被误认为是劳累或腰肌劳损。

二、肾炎的常见诱因:哪些行为可能“伤肾”

了解肾炎的诱因,能帮助我们主动规避风险:

-感染因素: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扁桃体炎)、皮肤感染(脓疱疮)等是急性肾炎的常见诱因,尤其是链球菌感染后,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可能“误伤”肾脏,引发炎症;慢性肾炎患者若反复感染,会导致病情加重。

-不良生活习惯: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会降低免疫力,增加肾脏负担;高盐饮食导致水钠潴留,加重肾脏排泄压力;长期大量摄入高蛋白食物(如过量吃肉类、蛋白粉),会使代谢产生的含氮废物增多,加重肾脏滤过负担。

-药物与毒物损伤:滥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某些抗生素(如庆大霉素、链霉素),或长期接触重金属(如铅、汞)、农药等,可能直接损伤肾小管和肾小球,诱发药物性肾炎。

-基础疾病影响:糖尿病、高血压若长期控制不佳,会导致肾脏微血管病变,进而引发肾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也可能累及肾脏,导致狼疮性肾炎。

三、肾炎患者的日常护理要点:保护肾脏的“黄金法则”

肾炎的治疗不仅需要药物干预,科学的日常护理更是延缓病情进展、保护肾功能的关键。无论是急性肾炎恢复期还是慢性肾炎患者,都需做好以下几点:

1.饮食管理:为肾脏“减负”的核心

饮食调理对肾炎患者至关重要,不合理的饮食会直接加重肾脏损伤,合理饮食则能减轻肾脏负担,维持营养平衡。

-控制盐的摄入:高盐饮食会导致水钠潴留,加重水肿和高血压,肾炎患者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3-5克(约半啤酒瓶盖),避免食用咸菜、腌肉、酱菜、味精、酱油等高盐食物;若出现严重水肿或肾功能不全,盐的摄入需进一步降至2克以下,甚至短期无盐饮食(遵医嘱)。

-适量摄入蛋白质: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但过量会增加含氮废物生成,加重肾脏负担。肾炎患者需“量出为入”:

-肾功能正常(尿蛋白较少)者,每日蛋白质摄入量约为每公斤体重0.8-1.0克(如60公斤患者每日48-60克),以优质蛋白为主(如鸡蛋、牛奶、瘦肉、鱼、豆制品),优质蛋白含人体必需氨基酸多,代谢废物少。

-若尿蛋白较多或肾功能不全,需在医生指导下减少蛋白质摄入(每日每公斤体重0.6-0.8克),并可适当补充α-酮酸制剂,避免营养不良。

-控制水分摄入:若患者无明显水肿、尿量正常(每日1000毫升以上),无需严格限水;若出现水肿、少尿(每日少于400毫升),则需根据尿量计算饮水量(每日饮水量=前一天尿量+500毫升),避免加重水肿和心脏负担;浓茶、咖啡、含糖饮料等刺激性饮品应少喝,以白开水或淡茶水为宜。

-避免高钾、高磷食物:当肾功能受损(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时,肾脏排钾、排磷能力减弱,易导致高钾血症(引发心律失常)和高磷血症(导致骨病)。需避免食用香蕉、橙子、土豆、菠菜、海带等高钾食物,以及动物内脏、蛋黄、坚果、肉汤等高磷食物;蔬菜可先焯水再烹饪,减少钾、磷含量。

2.生活方式:为肾脏“保驾护航”

-保证充足休息,避免劳累:肾炎患者需避免过度劳累,急性肾炎急性期或慢性肾炎病情活动期(如尿蛋白增多、水肿加重),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以增加肾脏血流量,促进肾功能恢复;病情稳定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打球),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每次20-30分钟,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预防感染,避免“雪上加霜”:感染是肾炎病情加重的重要诱因,患者需注意保暖,避免感冒;保持口腔、皮肤清洁,勤洗手,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若出现咽喉痛、咳嗽、发热、皮肤感染等,需及时就医,避免感染扩散波及肾脏;反复扁桃体炎患者,可在病情稳定后遵医嘱切除扁桃体,减少肾炎复发风险。

-谨慎用药,避免“肾毒性”伤害:肾脏是药物代谢的重要器官,患者需避免自行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不明成分的中药(如关木通、广防己,含马兜铃酸,有强肾毒性)等;就医时需主动告知医生“肾炎病史”,以便医生选择肾毒性小的药物。

3.病情监测:及时发现“异常信号”

肾炎患者需学会自我监测病情,及时发现变化并就医:

-观察尿液:每日观察尿液颜色、泡沫多少,定期用尿蛋白试纸检测(尤其晨起第一次尿),若泡沫突然增多、颜色变深或出现血尿,提示病情可能变化。

-监测血压:肾性高血压患者需每天固定时间测量血压(如晨起空腹、睡前),记录血压变化,若血压持续升高(超过140/90mmHg)或波动较大,需及时告知医生调整用药。

-定期复查:遵医嘱定期检查尿常规、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肾脏B超等,慢性肾炎患者建议每3-6个月复查一次,以便及时发现肾功能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4.心理调节:为康复“注入能量”

慢性肾炎病程长,易反复发作,患者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而不良情绪会影响免疫力,不利于病情恢复。患者要正确认识疾病——多数肾炎通过规范治疗和护理可长期稳定,不会迅速发展为尿毒症;可多与家人、医生沟通,或加入患者互助小组,缓解心理压力;培养兴趣爱好(如读书、养花),转移注意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四、肾炎的预防:远离“伤肾”风险

预防肾炎比治疗更重要,普通人可从以下方面保护肾脏:

-定期体检:每年进行一次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家族史者,或长期服药者,需增加检查频率,早期发现肾脏异常。

-及时治疗感染:感冒、扁桃体炎、皮肤感染等要及时治疗,避免感染迁延引发肾脏损伤。

-健康生活方式:坚持低盐、适量蛋白饮食,多喝水(每日1500-2000毫升,不憋尿),戒烟限酒,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适度运动增强免疫力。

-避免滥用药物:不自行服用偏方、保健品,用药前咨询医生或药师,避免肾毒性药物。

肾脏虽强大,却也脆弱。肾炎的早期信号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视,而一旦肾功能严重受损,恢复难度极大。牢记“尿液异常、水肿、高血压、乏力”等早期信号,出现异常及时就医;确诊后坚持科学的饮食管理、生活调节和病情监测,就能最大程度保护肾功能,延缓病情进展。保护肾脏,从关注身体的细微变化开始,从日常的每一个健康习惯做起。

(杨涛 许昌中医院 内三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