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血压与中医理论的关联认知
(一)中医对高血压的病理解读
在中医理论中,高血压多归属于“眩晕”“头痛”范畴,其发病与 肝、肾、心、脾 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是主要病机;长期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或年老体衰,可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痰浊、瘀血内生,引发血压升高。现代研究表明,中医证型与血压水平、靶器官损害存在相关性,如肝阳上亢型患者多表现为收缩压显著升高。
(二)疾病现状与中医干预意义
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突破3.3亿,发病率高达25.2%,且呈现年轻化趋势。长期高血压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中医饮食调养与生活方式调整,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为原则,通过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在辅助降压、减少药物依赖及预防并发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二、高血压患者的中医饮食调养方案
(一)辨证施膳原则
1. 肝阳上亢型
表现为头痛头胀、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宜食用清肝泻火之品,如芹菜、菊花、绿豆。推荐 芹菜红枣汤 :芹菜200克切段,红枣10枚煮汤,每日1剂,可平肝降压。
2. 痰湿壅盛型
症见头晕头重、胸闷腹胀、舌苔厚腻,应选择健脾化痰食材,如山药、薏苡仁、冬瓜。 山药薏米粥 :山药、薏米各50克煮粥,可健脾利湿、调节血脂。
3. 肝肾阴虚型
常见腰膝酸软、耳鸣健忘、五心烦热,宜滋补肝肾,推荐黑芝麻、枸杞子、桑椹等。 枸杞菊花茶 :枸杞子10克、菊花5克代茶饮,可滋阴平肝。
(二)饮食禁忌与注意事项
1. 限盐控油
遵循“淡食以养脾,少食以养胃”原则,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减少酱油、腌制食品;控制食用油用量(每日25 - 30克),优先选择橄榄油、亚麻籽油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油品。
2. 慎食辛辣燥热之物
辣椒、烈酒、油炸食品易助阳化火,加重肝阳上亢;避免过量食用动物内脏、蟹黄等高胆固醇食物,以防痰浊内生。
(三)药食同源调理方
1. 葛根玉米须茶
葛根10克、玉米须15克煮水代茶,适用于各型高血压,可扩张血管、降低血压。
2. 山楂荷叶饮
山楂15克、荷叶10克煎服,能消食化积、降脂降压,尤其适合痰湿型高血压患者。
三、高血压患者的中医生活方式调整
(一)情志调节与心理干预
1. 情志致病理论
中医认为“怒则气上”,长期焦虑、抑郁可致肝气郁结,气逆化火,引发血压波动。通过 冥想、深呼吸 放松身心,练习 五禽戏、八段锦 等舒缓运动,调和气血,稳定情绪。
2. 中医情志疗法
采用“以情胜情”法,如悲伤过度者可通过听欢快音乐、观看喜剧调节情绪;烦躁易怒者可欣赏宁静的自然风光,达到“静以制动”效果。
(二)起居与运动调养
1. 规律作息
遵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原则,保证每日7 - 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午间小憩30分钟,可养心安神、缓解血压波动。
2. 中医特色运动
(1) 太极拳 :通过缓慢、柔和的动作,调节呼吸与气血运行,改善血管弹性;
(2) 穴位按摩 :每日按压 涌泉穴、太冲穴、曲池穴 ,每个穴位3 - 5分钟,可平肝潜阳、疏通经络。
(三)季节养生要点
1. 春季养肝
顺应阳气升发,多踏青散步,饮食以辛甘发散之品为主,如韭菜、豆芽;避免过度劳累,防止肝阳上亢。
2. 冬季防寒
寒冷刺激易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应注意保暖,适当食用羊肉、桂圆等温性食物,配合艾灸神阙、关元等穴位,温通经络。
四、中医调养的长期管理与效果巩固
(一)监测与调整方案
1. 血压动态监测
每日早、晚固定时间测量血压,记录数据并绘制曲线图,观察血压变化规律。若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2. 辨证调整饮食
每季度根据季节变化、身体状态调整饮食与运动计划。如夏季暑湿较重,可增加冬瓜、丝瓜等清热利湿食物;秋季干燥,宜食用梨、百合等滋阴润燥之品。
(二)中西医结合策略
中医调养需与降压药物协同使用,不可擅自停药。定期复查血脂、血糖、肝肾功能等指标,评估综合治疗效果。对于血压控制不佳者,可在中医师指导下,配合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等中药方剂,增强降压疗效。
(三)健康管理与预防
1. 家庭健康支持
家属需了解高血压中医调养知识,协助患者执行饮食计划、监督运动落实,营造健康生活氛围。
2. 公众科普教育
普及中医“治未病”理念,针对高血压高危人群(如超重、家族史阳性者),开展中医饮食、运动指导,降低发病风险,实现从疾病治疗到健康管理的转变。
(赵亭亭 开封市中医院 心内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