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心力衰竭患者的中医情志护理与心理支持

2024-04-13 18:0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心力衰竭与中医情志理论的关联认知

(一)中医对心力衰竭与情志关系的阐释

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心力衰竭归属于“喘证”“水肿”“心水”等范畴,其发病与心、肺、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而情志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素问·举痛论》指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说明惊恐、焦虑等不良情绪可直接损伤心神,影响心气的推动与调控功能。长期的情志失调,如忧思过度伤脾,致脾失健运、水湿内停;郁怒伤肝,气郁化火,耗伤心阴,均可加重心脏负担,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 。

(二)疾病现状与情志护理的意义

全球心力衰竭患者已超6400万,我国成年人心力衰竭患病率约为1.3%,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心力衰竭患者因长期受疾病折磨、活动受限、反复住院等因素影响,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其发生率高达30% - 50%。不良情绪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进一步加重心脏负荷。中医情志护理以“形神合一”“整体观念”为指导,通过调节患者情志,改善心理状态,进而促进脏腑功能协调,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缓病情进展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二、心力衰竭患者常见情志问题及中医分析

(一)主要情志障碍表现

1. 焦虑恐惧

患者对疾病预后担忧,害怕病情突然加重或猝死,常出现心慌、失眠、坐立不安等症状。尤其在病情反复或急性发作时,焦虑情绪更为明显。

2. 抑郁悲观

因长期患病导致活动能力下降,生活自理困难,社交活动减少,患者易产生自卑、无助感,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少言寡语,甚至有轻生念头。

3. 烦躁易怒

部分患者因长期服药、定期复诊、经济压力等因素,内心压抑,情绪变得敏感暴躁,易与家人、医护人员发生冲突。

(二)中医辨证与情志致病机制

1. 心神不宁证

多因患者对疾病认知不足,过度担忧病情发展,致心神失养。表现为心悸、失眠、多梦、易惊,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此证与现代医学中焦虑状态相关,焦虑情绪又可进一步扰乱心气的正常运行。

2. 肝郁脾虚证

长期患病及生活方式改变,使患者情志抑郁,肝气郁结;肝郁横逆犯脾,致脾失健运。症见情绪低落、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胸闷太息,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细。该证型与抑郁状态密切相关,影响患者饮食与体力恢复。

3. 痰火扰心证

患者因长期患病,情绪不畅,气郁化火,炼液为痰,痰火扰心。表现为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烦躁情绪会加重心脏负担,形成恶性循环。

三、心力衰竭患者的中医情志护理方法

(一)情志相胜疗法

1. 以喜胜忧

根据“悲胜怒,恐胜喜,怒胜思,喜胜忧,思胜恐”的中医理论,对于抑郁、忧愁明显的患者,可引导其观看喜剧、相声等欢乐的节目,或组织病友交流会,分享康复经验,激发积极情绪,缓解低落心境。

2. 以怒胜思

针对过度思虑、对疾病过度担忧的患者,在合适情境下,适度引发其愤怒情绪(如通过辩论等方式),打破其沉迷于忧虑的思维状态,但需注意把握分寸,避免伤害患者。

(二)中医传统情志调节手段

1. 音乐疗法

根据患者证型选择不同音乐。心神不宁者可听《梅花三弄》《平湖秋月》等舒缓、悠扬的古典音乐,以宁心安神;肝郁脾虚者听《紫竹调》《江南好》等轻松明快的曲目,疏肝健脾;痰火扰心者选择《汉宫秋月》等清幽的音乐,清泻肝火、化痰安神。每日聆听30 - 60分钟,音量控制在40 - 60分贝。

2. 香薰疗法

选用具有安神解郁功效的中药精油或香薰,如薰衣草、檀香、茉莉花等。将精油滴入香薰机,或点燃香薰蜡烛,使香气弥漫于室内。薰衣草可舒缓焦虑,檀香能宁心安神,茉莉花可理气解郁,帮助患者放松身心,改善睡眠。

3. 书法绘画疗法

鼓励患者练习书法、绘画,在书写与创作过程中,集中注意力,排除杂念,达到“静心安神”的效果。通过笔墨抒发情感,调节情绪,同时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

(三)心理疏导与支持

1. 个性化心理沟通

医护人员或家属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耐心倾听患者诉说内心感受与担忧,运用共情、安慰、解释等技巧,给予情感支持。针对患者对疾病的疑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心力衰竭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案及预后,增强其治疗信心。

2. 家庭支持系统构建

指导家属给予患者更多关心与陪伴,理解患者因疾病产生的情绪变化,避免指责与抱怨。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康复过程,如协助患者进行日常活动、监督服药等,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支持。

3. 社会支持网络建立

帮助患者加入心力衰竭患者互助小组,通过与其他患者交流经验、互相鼓励,减轻孤独感与心理压力。同时,联系社区、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为患者提供必要的生活帮助与心理关怀,提升患者的社会归属感。

四、心力衰竭患者情志护理的长期管理

(一)动态评估与方案调整

1. 情志状态定期评估

采用中医情志评估量表(如五志量表)结合现代心理评估工具(如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每月对患者进行一次情志状态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分析患者情绪变化特点及主要问题,调整情志护理方案。

2. 个性化方案制定

针对不同证型、不同性格特点的患者,制定个性化情志护理计划。如对于性格内向、抑郁明显的患者,加强一对一心理疏导;对情绪波动较大的患者,增加音乐疗法与香薰疗法的频率,确保护理措施的有效性。

(二)生活方式协同调整

1. 起居调摄

指导患者遵循“起居有常”的原则,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中午适当小憩,以养心安神。同时,注意居住环境的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适宜、光线柔和,营造舒适宁静的休息空间,有助于稳定情绪。

2. 饮食与运动配合

在饮食方面,根据患者证型合理安排饮食。心神不宁者可多食用桂圆、莲子等养心安神食物;肝郁脾虚者适当进食佛手、陈皮等疏肝健脾之品;痰火扰心者宜吃百合、雪梨等清热化痰食物。运动上,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的中医传统运动,每日锻炼30 - 45分钟,通过运动调节气血运行,改善心境。

(三)预防复发与健康宣教

1. 情志预防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普及中医情志与疾病的关系,讲解情绪对心力衰竭的影响,提高其对情志调节重要性的认识。教会患者及家属一些简单的情志调节方法,如深呼吸放松法、冥想等,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自我调节情绪,预防不良情绪引发病情波动。

2. 定期随访与支持

建立患者随访档案,通过电话、微信、门诊复诊等方式定期进行随访。随访过程中,持续关注患者的情志状态与心理健康,及时解答患者疑问,提供心理支持与指导,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疾病康复。

(赵亭亭 开封市中医院 心内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