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心律失常的中医调理与自我监测方法

2023-08-09 14:2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心律失常的中医认知与疾病关联

(一)中医理论对心律失常的阐释

在中医范畴中,心律失常多归属于“心悸”“怔忡”“胸痹”等病证。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 心、脾、肝、肾 等脏腑功能失调。《素问·痹论》指出“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认为心气不足、心血亏虚、痰瘀阻滞是核心病因。心气亏虚可致心脏搏动无力;心血不足则心神失养;痰浊瘀血闭阻心脉,会扰乱心脏正常节律,引发心慌、胸闷、气短等症状 。

(二)流行病学现状与中医干预价值

全球心律失常患者数量庞大,我国成年人心律失常患病率约为5.2%,且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心律失常轻者可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可诱发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等严重后果。中医调理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基础,通过调节气血阴阳、疏通经络,在改善症状、减少西药副作用及预防病情进展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够弥补现代医学的局限性。

二、心律失常的中医辨证调理方案

(一)常见证型与调理原则

1. 心虚胆怯型

表现为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治以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可选用 安神定志丸 加减,常用药物包括茯苓、远志、龙齿等。日常饮食可适量食用桂圆、酸枣仁,有助于养心安神。

2. 心血不足型

症见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宜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归脾汤 为经典方剂,方中黄芪、党参、当归等药材可补气养血;推荐食用红枣桂圆粥,取红枣10枚、桂圆肉15克、粳米100克煮粥,能滋养心血。

3. 阴虚火旺型

常见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需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天王补心丹 可调理此证,包含生地黄、麦冬、玄参等滋阴之品;饮食上可多食用百合、银耳等滋阴润燥食材,如百合莲子羹,有清心安神之效。

4. 心阳不振型

表现为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形寒肢冷,当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为常用方剂,以桂枝、附子温通心阳;可适当食用羊肉、肉桂等温阳食物,如肉桂羊肉汤,能温振心阳。

5. 水饮凌心型

症见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治以振奋心阳、化气行水。 苓桂术甘汤 可利水渗湿,方中茯苓、白术健脾祛湿;可多吃冬瓜、薏苡仁等利水食材,帮助消除体内水饮。

6. 瘀阻心脉型

表现为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需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桃仁红花煎 可活血通络,含桃仁、红花、川芎等药物;适量食用山楂、黑木耳等活血化瘀食物,如山楂红糖水,有助于改善心脉瘀阻。

(二)中医特色疗法应用

1. 针灸调理

选取内关、神门、郄门、心俞等穴位,根据证型采用补泻手法。心虚胆怯型可加用胆俞;心血不足型配脾俞、足三里;阴虚火旺型加太溪、涌泉,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改善心脏功能。

2. 穴位按摩

每日按摩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神门穴(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每个穴位按摩3 - 5分钟,力度以产生酸胀感为宜,可宁心安神、调节心律。

3. 中药茶饮

(1) 丹参山楂茶 :丹参10克、山楂15克,开水冲泡代茶饮,适用于瘀阻心脉型患者,可活血化瘀;

(2) 莲子心茶 :莲子心3克,泡水饮用,适合阴虚火旺型,有清心泻火之效。

三、心律失常的自我监测方法

(一)症状观察要点

1. 心悸发作特征

记录心悸发作的时间、频率、持续时长,以及发作时是否伴有胸痛、头晕、黑矇、呼吸困难等症状。若心悸频繁发作(每日超过5次)、持续时间超过10分钟,或伴有严重不适,需立即就医。

2. 诱发因素记录

留意心悸发作前的诱因,如情绪波动(焦虑、愤怒)、剧烈运动、饮食(饮用浓茶、咖啡、饮酒)、睡眠不足等,避免接触相关诱因,减少发作风险。

(二)简易身体指标监测

1. 脉搏测量

使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并拢,按压手腕桡侧(大拇指一侧)的桡动脉,计数1分钟脉搏次数。正常心率为60 - 100次/分钟,若脉搏过快(>100次/分钟)、过慢(<60次/分钟),或出现节律不齐(如脉搏间歇、强弱不等),需引起重视。

2. 血压监测

每日早、晚各测量1次血压,记录收缩压、舒张压数值。高血压患者若血压突然升高或降低,可能诱发心律失常,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辅助监测手段

1. 家用心电图设备

配备便携式心电图机或智能穿戴设备(如具有心电监测功能的手环),在心悸发作时及时记录心电图,便于就医时提供给医生参考,辅助诊断心律失常类型。

2. 症状日记记录

建立心律失常症状日记,详细记录发作时间、症状表现、持续时长、诱发因素、自我处理措施及效果等信息,定期回顾分析,帮助医生制定更精准的治疗和调理方案。

四、心律失常中医调理的长期管理

(一)调理方案动态调整

1. 定期复诊评估

每1 - 2个月前往中医院复诊,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结合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检查结果,评估调理效果,根据病情变化调整中药方剂或针灸方案。

2. 季节与体质调养

春季阳气升发,可适当增加户外活动,配合疏肝理气的中药调理;冬季注重保暖,温补心阳。根据个人体质差异,如阳虚体质者冬季可增加艾灸关元、气海等穴位,增强机体阳气。

(二)生活方式协同管理

1. 情志调节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通过练习冥想、瑜伽,或培养书法、绘画等兴趣爱好,调节情志,减少情绪波动对心脏的影响。

2. 饮食起居规律

遵循“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原则,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每日睡眠时间不少于7小时,中午可小憩20 - 30分钟,减轻心脏负担。

3. 适度运动锻炼

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舒缓运动,避免剧烈运动。运动时以微微出汗、不感疲劳为宜,每周运动3 - 5次,每次30 - 60分钟,增强心肺功能,改善心脏节律。

(三)预防与应急处理

1. 预防措施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等;避免长期熬夜、过度劳累;流感高发季节注意防护,预防感染,减少心律失常诱发因素。

2. 应急处理教育

了解心律失常的急救知识,如发生严重心悸、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立即停止活动,就地休息,呼叫急救人员;掌握心肺复苏基本技能,关键时刻可为患者争取救治时间。

(赵亭亭 开封市中医院 心内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