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心律失常患者的日常护理与症状监测方法

2023-11-21 09:4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表现为心跳过快、过慢或节律不规则。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注意和处理,可能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甚至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因此,了解心律失常的日常护理和症状监测方法,对患者和家属来说非常重要。本文将介绍心律失常患者如何科学护理自己,做好症状监测,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日常管理技巧,提升生活质量。

一、什么是心律失常?

简单来说,心律失常就是心脏跳动的节奏不正常了。正常的心跳应该是有规律、有节奏的,心脏通过电信号控制跳动,保证血液循环。当这些电信号出现异常时,心跳就可能变快(心动过速)、变慢(心动过缓),或者跳动间隔不规则。这些异常的心跳节律统称为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表现可能包括心悸(感觉心跳很快或“漏跳”)、头晕、乏力,严重时可能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甚至晕厥。因此,日常护理和及时监测非常重要。

二、日常如何监测心率变化?

对于心律失常患者来说,监测心率的变化是管理病情非常重要的第一步。尤其是要记录心悸、头晕、晕厥发作的频次、持续时间及诱因(如情绪激动、剧烈运动);观察伴随症状:胸痛、呼吸困难或黑朦需警惕恶性心律失常等。

日常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使用心电图(ECG)或心率监测仪:医院会给出相关检查建议,患者也可以使用家庭用心率监测设备,如电子手环、智能手表等,定期记录心率。

及时记录异常情况:如果感觉心跳不正常,出现心悸、胸闷等不适,及时记录发作时间、持续时间和具体症状,有助于医生判断。

关注心跳是否过快或过慢:正常成人安静时的心率是60-100次/分钟,超过或少于这个范围要警惕。

异常时及时就医:比如持续快速跳动、心跳骤停或伴有胸痛、晕厥现象,应立即就医,避免危险。

通过密切监测,可以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及时发现危险情况,保障安全。

三、如何保持情绪稳定,减少发作?

情绪是心律失常的重要诱发因素,焦虑、紧张、激动往往会让心跳加快或不规则。因此,患者应学会保持情绪平稳:

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遇到压力时不要硬抗,可以找亲友倾诉。

学会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听轻柔音乐,有助于调节神经系统,减少心跳异常。

规律的心理疏导:必要时可以求助专业心理医生,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

培养兴趣爱好:让生活丰富多彩,转移对疾病的过度关注,保持乐观心态。

平和的情绪可以减少身体负担,降低心律失常发作的频率。

四、合理饮食助力心脏健康

饮食对维护心脏功能极为关键。对于心律失常患者来说,科学饮食方法包括:

低盐、低脂饮食,避免摄入过多的钠盐和脂肪,减轻心脏负担。

少喝或不喝含咖啡因和酒精的饮料,因为这些物质会刺激心脏,引发心跳加速。

多吃富含钾和镁的食物,如香蕉、菠菜、坚果等,这些矿物质有助于维持心脏电信号的正常传导。

控制饮食量,不过度饱食,暴饮暴食会增加胃肠负担,间接影响心脏。

多喝水,保持体内电解质平衡。

合理饮食有助于稳定心跳,减少心律失常的突然发作。

五、规律作息对心律失常的重要性

心脏健康与充足睡眠密切相关,不规律的作息易引发心律失常:

保证每天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避免熬夜和睡眠中断。

保持每天起居时间尽量固定,形成生物钟,有利于身体机能平衡。

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轻度锻炼,有助于促进心肺功能,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心脏负担加重。

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

科学的作息规律可以帮助心脏维持稳定节律,降低发作风险。

同时注意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温度22-26℃,湿度40-60%),避免寒冷刺激诱发心律失常;睡眠时抬高床头15-30度,减少夜间迷走神经兴奋导致的心率过缓。

六、严格遵医嘱用药,防止复发

很多心律失常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控制病情。用药方面关键点是:

按时按量服药:不可自行减量、停药或更换药物,这可能引起病情反复。严格遵医嘱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美托洛尔),设置智能药盒提醒避免漏服。

定期复诊:根据病情,医生会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

关注药物副作用:胺碘酮可能引发甲状腺功能异常,长期服用需定期复查甲状腺。其他指标如头晕、乏力、恶心等,一旦出现应及时反馈医生。

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避免自行服用不明药物或保健品。

良好的用药习惯是稳定病情、预防严重并发症的重要保障。

七、心律失常患者的自我观察有哪些重点?

患者还应学会自我观察,了解异常症状,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突发性心悸、胸闷或呼吸困难。

头晕、乏力、出汗、不明原因的疲惫感。

晕厥或昏倒、意识模糊。

心跳极不规律,时快时慢明显交替。

急性发作应对‌:突发晕厥或持续性心悸时,立即平卧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家属实施心电监测;若出现意识丧失、呼吸骤停,立即启动心肺复苏并呼叫急救;家中常备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医疗信息卡(含用药清单及病史);家属学习基础生命支持(BLS)技能,掌握除颤仪(AED)操作方法。

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总结

心律失常虽然是一种慢性病,但通过科学的日常护理和有效的症状监测,患者完全可以控制病情,保持较好的生活质量。希望每位心律失常患者都能掌握这些护理方法,学会自我管理,让心脏跳动更有节律,生活更加健康美好。

(位玉茹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脏中心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