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肌梗死与中医康复理论的关联认知
(一)中医对心肌梗死的病理解读
在中医理论中,心肌梗死归属于“胸痹”“真心痛”范畴,其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涉及心、脾、肾等脏腑气血阴阳亏虚,标实则以血瘀、痰浊、寒凝、气滞为主。《灵枢·厥病》记载“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形象描述了心肌梗死发病急、病情重的特点。心气不足则推动无力,心血瘀阻;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肾阳亏虚,寒凝心脉,均可导致心脉痹阻,引发胸膺部闷痛、气短等症状 。
(二)疾病现状与中医康复的意义
我国每年新发心肌梗死病例超60万,且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心肌梗死后患者常遗留心功能减退、心律失常等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且存在较高的再发风险。中医康复护理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为原则,通过中药调理、经络干预、饮食起居调节等手段,改善心脏功能,促进气血运行,预防并发症,在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二、心肌梗死后中医康复护理的辨证施护方案
(一)常见证型与护理原则
1. 气虚血瘀型
症见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神疲乏力,舌淡暗、有瘀斑,脉细涩。护理以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为主。可选用 补阳还五汤 加减,方中黄芪、党参补气,当归、川芎、桃仁活血化瘀。日常可食用黄芪粥(黄芪30克、粳米100克),以补气养血。
2. 痰浊闭阻型
表现为胸闷如窒、形体肥胖、肢体困重,舌苔白腻,脉滑。护理应化痰降浊、宣痹通阳。 瓜蒌薤白半夏汤 为常用方剂,可加入茯苓、陈皮增强化痰祛湿之功。饮食上宜食用薏苡仁、冬瓜等健脾利湿之品,忌肥甘厚腻。
3. 寒凝心脉型
常见胸痛彻背、遇寒痛甚、得温痛减,舌质淡,苔白,脉沉紧。护理以温阳散寒、活血通脉为要。可服用 枳实薤白桂枝汤 ,配合艾灸心俞、内关等穴位。饮食可适当食用羊肉、桂圆等温性食物,如当归生姜羊肉汤。
4. 心肾阴虚型
症见心悸盗汗、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护理需滋阴降火、养心安神。 天王补心丹 合 六味地黄丸 加减,可多食用黑芝麻、枸杞子、百合等滋阴食材,如百合银耳羹。
(二)中医特色康复护理技术
1. 针灸推拿
(1) 针灸 :选取内关、郄门、膻中、心俞等穴位,根据证型采用补泻手法。气虚血瘀型加足三里、血海;痰浊闭阻型加丰隆、中脘;寒凝心脉型加关元、命门,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2) 推拿 :沿心经、心包经进行循经推拿,重点按摩极泉、神门等穴位,每日1 - 2次,每次15 - 20分钟,可改善心肌供血。
2. 中药足浴
选用丹参、红花、川芎、桂枝等中药材,煎水后泡脚,水温控制在40 - 42℃,时间15 - 20分钟。通过足部穴位吸收药力,促进全身血液循环,缓解胸闷胸痛症状。
3. 穴位贴敷
将檀香、降香、乳香等药物研末,用醋或凡士林调成膏状,贴敷于心俞、厥阴俞、膻中穴,每2 - 3天更换1次,可温通心脉、理气止痛。
三、心肌梗死后康复期的日常护理要点
(一)饮食起居护理
1. 饮食调理
遵循“清淡、营养、均衡”原则,控制钠盐(每日<5克)、脂肪及胆固醇摄入。多食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蔬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增加心脏负担。戒烟限酒,忌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
2. 起居调摄
保持规律作息,早睡早起,保证每日7 - 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及情绪剧烈波动。注意季节变化,冬季防寒保暖,夏季避免贪凉,防止寒邪或暑湿入侵诱发病情加重。
(二)运动康复指导
1. 运动分期管理
(1) 急性期(发病后1 - 2周) :以卧床休息为主,可进行简单的肢体被动活动,如关节屈伸,防止肌肉萎缩。
(2) 恢复期(发病后2 - 12周) :在医生评估后,逐渐增加活动量,如床边坐立、室内慢走,每次10 - 15分钟,每日2 - 3次。
(3) 稳定期(发病12周后) :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舒缓运动,运动强度以心率不超过(170 - 年龄)次/分钟为宜,每周3 - 5次,每次30 - 45分钟。
2. 运动注意事项
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后进行放松活动;避免在饱餐、寒冷、炎热环境下运动;运动过程中若出现胸闷、胸痛、心悸等不适,立即停止运动并休息,必要时就医。
(三)情志护理与心理支持
1. 心理疏导
患者因担心病情复发、生活受限,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医护人员及家属应多与患者沟通,倾听其感受,给予安慰与鼓励,讲解康复知识及成功案例,增强治疗信心。
2. 情志调节方法
指导患者通过冥想、听舒缓音乐、练习书法等方式放松身心,调节情志。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四、心肌梗死后中医康复的长期管理与监测
(一)康复效果评估与方案调整
1. 定期评估指标
每1 - 2个月对患者进行一次全面评估,包括症状改善情况(胸闷、胸痛、心悸等)、心功能指标(如6分钟步行试验、超声心动图结果)、生活质量评分(如SF - 36量表)。根据评估结果,调整中药方剂、康复护理措施及运动计划。
2. 个体化方案优化
针对不同体质、证型及康复进展的患者,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如体质较弱的患者适当增加中药调理频次;运动耐力较好的患者逐步提高运动强度,确保康复护理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二)预防复发与健康宣教
1. 危险因素控制
指导患者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严格遵医嘱服药,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水平。教会患者识别心肌梗死复发先兆,如频繁胸痛、心悸加重、呼吸困难等,一旦出现立即就医。
2. 健康知识普及
通过讲座、宣传手册、线上平台等方式,向患者及家属普及心肌梗死防治知识,包括合理饮食、规律运动、情志调节、药物管理等内容,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复发风险。
(三)随访与持续护理支持
建立患者随访档案,采用电话随访、门诊复诊、家庭访视等多种方式,每3 - 6个月进行一次随访。随访过程中,及时解答患者疑问,提供康复指导与心理支持,确保中医康复护理措施长期有效落实,促进患者身心全面康复。
(赵亭亭 开封市中医院 心内科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