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

2024-10-09 17:41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基础认知

(一)病理机制与疾病范畴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的一组疾病,约占全部脑血管病的80%。其核心病理机制包括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 心源性栓塞 、 小血管病变 及 血流动力学异常 。主要类型涵盖脑梗死(含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内膜增厚、管腔狭窄,血栓形成阻塞血管;心源性栓子脱落随血流堵塞脑血管;小血管病变则多与高血压、糖尿病导致的血管壁损伤相关,最终均可引发脑组织缺血损伤。

(二)流行病学与疾病危害

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新发病例超200万,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该病具有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的特点,首次发病后1年内复发率约为10% - 15%,存活患者中约75%遗留不同程度残疾。缺血性脑血管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早期诊断与及时治疗尤为关键。

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体系

(一)临床症状识别

1. FAST原则与典型表现

“FAST”是快速识别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方法:

• F(Face,脸):观察面部是否对称,有无口角歪斜;

• A(Arm,手臂):让患者双臂平举,查看一侧是否无力下垂;

• S(Speech,言语):询问患者言语是否清晰,有无表达困难;

• T(Time,时间):若出现上述任何症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争取黄金救治时间(发病4.5 - 6小时内为静脉溶栓的关键时段)。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单眼黑矇、眩晕、复视、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症状,需结合具体表现综合判断。

2. 特殊类型症状特点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症状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一般不超过24小时,可完全恢复,但常为脑梗死的先兆;

(2) 腔隙性脑梗死:症状相对轻微,多表现为纯运动性轻偏瘫、构音障碍 - 手笨拙综合征等,易被忽视。

(二)辅助检查手段

1. 影像学检查

(1) 头颅CT:发病24小时内多无明显异常,24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主要用于排除脑出血;

(2) 头颅MRI:尤其是弥散加权成像(DWI),可在发病数小时内发现缺血病灶,敏感性高于CT;

(3) 脑血管造影(DSA):明确血管狭窄或闭塞部位、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是评估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

(4) CT血管成像(CTA) 和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无创性评估脑血管形态,广泛应用于临床筛查。

2.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检查,有助于评估危险因素及排除其他病因;D - 二聚体检测可辅助判断血栓形成情况。

(三)鉴别诊断要点

需与脑出血、颅内肿瘤、脑脓肿、代谢性脑病等疾病鉴别。通过症状特点(如缺血性脑血管病多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影像学表现(CT/MRI显示梗死灶或血管病变)及实验室检查,排除非缺血性病因,明确诊断。

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策略

(一)急性期治疗

1. 静脉溶栓治疗

发病4.5 - 6小时内,符合适应证者可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 - PA)或尿激酶进行静脉溶栓,尽早开通阻塞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时间是溶栓治疗的关键,每延误1分钟,将导致190万个神经元死亡。

2. 血管内治疗

(1) 机械取栓:适用于发病6 - 24小时内的大血管闭塞患者,通过支架取栓装置直接清除血栓;

(2) 血管成形与支架置入:对溶栓或取栓后血管仍狭窄者,可进行血管成形术或支架置入以恢复血流。

3. 基础治疗

维持生命体征稳定,控制血压、血糖、体温,防治脑水肿,预防感染及并发症。对于血压管理,一般在溶栓前血压需控制在收缩压<180mmHg且舒张压<100mmHg;血糖宜控制在7.8 - 10.0mmol/L。

(二)恢复期治疗

1. 药物治疗

(1) 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预防血栓再形成;

(2) 他汀类药物:稳定斑块、调节血脂,降低复发风险;

(3) 改善循环药物:丁苯酞、尤瑞克林等促进侧支循环建立,改善脑灌注。

2. 康复治疗

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展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训练、语言训练、吞咽训练及认知功能训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康复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方案。

(三)二级预防措施

1. 危险因素控制

严格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戒烟限酒,规律运动,合理饮食,控制体重;

2. 抗栓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及危险因素,选择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长期治疗;

3. 定期随访

每3 - 6个月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脂、头颅CT或MRI等,调整治疗方案。

四、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的发展与展望

当前,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正朝着 超早期、精准化、个体化 方向发展。新型溶栓药物、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基因治疗等研究不断取得突破,未来有望进一步缩短救治时间、提高血管再通率、降低致残率。同时,通过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高疾病认知与早期识别能力,完善卒中急救绿色通道建设,将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结局与生活质量改善。

(甘咪咪 邓州市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