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血管疾病与癫痫的基础认知
(一)病理机制关联基础
脑血管疾病与癫痫存在复杂的病理联系。脑血管病变(如脑梗死、脑出血)可破坏脑内正常神经元网络,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或出血性损伤,引发神经元异常放电,进而诱发癫痫发作。同时,癫痫反复发作会加重脑缺血缺氧,影响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脑部损害。
(二)流行病学交叉特征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脑血管疾病是成人癫痫的重要病因之一,约10% - 30%的脑血管病患者会继发癫痫 。其中,脑出血后癫痫发生率高于脑梗死,急性期(发病后1周内)发作多见于出血直接刺激脑组织,而远期发作则与病灶修复过程中胶质增生、瘢痕形成相关。此外,癫痫患者发生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也显著增加,尤其是长期频繁发作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
二、脑血管疾病引发癫痫的类型与机制
(一)常见脑血管疾病相关癫痫
1. 脑梗死相关性癫痫
(1) 急性期发作 :多在脑梗死后24小时至1周内出现,与缺血半暗带内神经元兴奋性异常升高有关;
(2) 远期发作 :发病数月至数年,因梗死灶周围胶质细胞增生、囊腔形成,改变神经元电活动微环境。
2. 脑出血相关性癫痫
出血直接刺激皮层神经元,或血肿压迫、破坏脑组织,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幕上出血(如基底节区出血)较幕下出血更易引发癫痫。
3. 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关性癫痫
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后,释放的代谢产物(如血红蛋白分解产物)刺激脑膜,诱发癫痫,同时可伴脑血管痉挛加重脑损伤。
(二)病理生理机制
1. 神经元损伤与重构
脑血管病变导致神经元坏死、凋亡,幸存神经元为代偿功能发生突触重塑,形成异常神经环路,成为癫痫发作的病理基础。
2. 神经递质失衡
缺血缺氧状态下,γ-氨基丁酸(GABA)等抑制性神经递质合成减少,而谷氨酸等兴奋性神经递质过度释放,打破神经递质平衡,促进癫痫发作。
3. 离子通道异常
脑血管病变引起细胞内外离子浓度改变(如钙离子内流增加),激活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导致神经元持续高频放电。
三、脑血管疾病与癫痫关联的临床识别与诊断
(一)症状识别要点
1. 发作时间特征
脑血管病急性期癫痫多为全面性强直 - 阵挛发作;而恢复期或后遗症期癫痫,部分性发作(如单纯部分性运动发作)更为常见。
2. 伴随症状
结合脑血管病本身症状(如偏瘫、失语、头痛),与原发性癫痫相鉴别。例如,患者在突发脑出血后出现肢体抽搐,需高度警惕出血相关性癫痫。
(二)辅助检查手段
1. 影像学检查
(1) 头颅CT/MRI :明确脑血管病变部位、性质及范围,观察脑梗死灶、出血灶或软化灶与癫痫发作的关联;
(2)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及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检测癫痫发作期或间期脑内代谢及功能异常区域。
2. 脑电图(EEG)
动态监测脑电活动,捕捉癫痫样放电(如棘波、尖波),评估癫痫发作类型及病灶定位。
(三)鉴别诊断注意事项
需与假性发作(如癔症性发作)、代谢性脑病(如低血糖、低钠血症引发的抽搐)相鉴别。通过详细病史采集、实验室检查(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等)及影像学分析,排除其他病因。
四、脑血管疾病合并癫痫的治疗与管理
(一)急性期治疗策略
1. 针对脑血管病
(1)脑梗死患者在时间窗内(4.5 - 6小时)进行静脉溶栓或机械取栓,恢复脑血流;
(2)脑出血患者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必要时手术清除血肿。
2. 癫痫发作处理
(1)单次发作短暂且未复发者,可暂不使用抗癫痫药物;
(2)持续发作或反复发作,按癫痫持续状态处理,静脉注射地西泮等药物终止发作。
(二)长期治疗与预防
1. 抗癫痫药物选择
(1)根据癫痫发作类型选药,优先使用对脑血管影响小的药物(如左乙拉西坦);
(2)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脑血管负担的药物(如苯妥英钠可引起血管内皮损伤)。
2. 脑血管病二级预防
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预防脑血管病复发。
(三)综合管理与随访
1. 多学科协作
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康复科等多学科联合,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兼顾脑血管病康复与癫痫控制。
2. 定期监测与评估
每3 - 6个月复查头颅MRI、脑电图、血常规及肝肾功能,调整治疗方案;关注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变化,及时干预并发症。
(甘咪咪 邓州市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