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脑血管病的常见类型及其早期症状识别

2023-03-17 17:2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脑血管病的医学认知与疾病特性

(一)病理机制与分类体系

脑血管病是一类由于脑部血管病变引发的神经系统疾病,依据病理改变主要分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和出血性脑血管病两大类。缺血性脑血管病以脑血流供应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为特征,常见类型包括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出血性脑血管病则因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导致局部脑组织损伤,主要有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同类型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及治疗策略存在显著差异。

(二)流行病学与疾病危害

脑血管病是全球导致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每年新发病例超300万,且发病率呈年轻化趋势。缺血性脑血管病占比约80%,具有高复发、高致残特点;出血性脑血管病虽发病率相对较低,但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急性期死亡率高达30%-40%。早期识别症状并及时干预,是降低死亡率、减少后遗症的关键。

二、脑血管病的常见类型及典型症状

(一)缺血性脑血管病

1.脑梗死

(1)血栓形成型:因脑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膜损伤后血栓逐渐形成,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患者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表现为单侧肢体无力、麻木,言语不清,口角歪斜,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

(2)脑栓塞:多由心脏或其他部位栓子脱落,随血流堵塞脑血管。症状突发且严重,可在数秒或数分钟内达到高峰,除肢体瘫痪外,还可能伴有失语、抽搐等表现。

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又称“小中风”,发作时脑局部供血短暂中断,症状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一般不超过24小时。常见症状包括单眼黑矇、眩晕、肢体无力、感觉异常或言语障碍,因其症状可自行缓解,常被忽视,但TIA是脑梗死的重要预警信号。

(二)出血性脑血管病

1.脑出血

多由高血压合并脑动脉硬化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发病时血压急剧升高,患者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意识障碍,可伴有肢体偏瘫、瞳孔不等大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2.蛛网膜下腔出血

主要因颅内动脉瘤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典型症状为突发剧烈头痛,常描述为“一生中最严重的头痛”,可伴恶心、呕吐、颈项强直,部分患者出现意识模糊、癫痫发作,严重者可迅速昏迷甚至死亡。

三、脑血管病早期症状的识别要点

(一)通用识别方法

“BE FAST原则”是快速识别脑血管病的有效工具:

•B(Balance,平衡):观察患者是否突然出现行走不稳、平衡失调;

•E(Eyes,眼睛):查看有无单眼或双眼视力模糊、视野缺损;

•F(Face,脸):观察面部是否对称,口角是否歪斜;

•A(Arms,手臂):让患者双臂平举,看是否有一侧无力下垂;

•S(Speech,言语):询问患者能否清晰表达,有无言语含糊;

•T(Time,时间):若出现上述任何症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争取黄金救治时间(缺血性卒中发病4.5-6小时内为静脉溶栓最佳时机)。

(二)特殊类型症状预警

1.后循环缺血:除常见肢体症状外,常出现眩晕、复视、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脑干或小脑受损症状;

2.无症状性脑梗死:部分患者早期仅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情绪改变等轻微认知功能异常,易被忽视;

3.小儿脑血管病:婴幼儿可出现反复惊厥、喂养困难、发育迟缓等非典型症状,需家长密切观察。

(三)高危人群自我监测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酗酒、肥胖等高危人群,需关注以下预警信号:频繁打哈欠(脑缺血表现)、反复鼻出血(血压失控可能)、睡眠中肢体麻木或抽搐等,一旦出现应及时就医排查风险。

四、脑血管病早期识别的意义与预防

(一)早期识别的临床价值

早期识别脑血管病症状,可显著缩短救治时间,提高治疗效果。例如,缺血性卒中患者及时接受静脉溶栓或机械取栓治疗,能有效减少脑组织损伤,降低致残率;出血性卒中早期诊断则有助于快速控制出血,挽救生命。

(二)疾病预防策略

1.基础疾病管理: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遵医嘱规律服药,定期复查;

2.生活方式干预: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适度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3.定期筛查:40岁以上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颈动脉超声、头颅CT等检查,早期发现血管病变;

4.健康宣教:普及脑血管病防治知识,提高公众对早期症状的识别能力,形成“时间就是大脑”的急救意识,最大限度降低疾病危害。

(甘咪咪 邓州市中心医院 神经内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