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胆囊里的“小石头”有多危险?胆结石的预防、治疗与饮食禁忌

2025-07-06 11:4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胆结石:胆囊里的“结晶块”是怎么来的?

胆囊是位于肝脏下方的梨形器官,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浓缩胆汁——肝脏分泌的胆汁(主要成分是胆固醇、胆汁酸、胆红素)先流入胆囊,待进食后,胆囊收缩将胆汁排入肠道,帮助消化脂肪。当胆汁成分失衡或胆囊排空不畅时,就可能形成胆结石。

胆结石主要分为三类,成因各有不同:

1.胆固醇结石(最常见,约占70%)

胆固醇本不溶于水,需与胆汁酸、卵磷脂结合形成“微胶粒”才能稳定存在于胆汁中。若胆汁中胆固醇过多(如长期高脂饮食)、胆汁酸不足(如肝脏合成减少),或卵磷脂缺乏,胆固醇就会过饱和,像水里的盐结晶一样析出,逐渐形成结石。这类结石多为黄绿色,质地较硬,表面光滑,常单个或多个存在。

2.胆色素结石(约占20%)

当红细胞破坏过多(如溶血性疾病),或肝脏处理胆红素的功能异常时,胆汁中会出现大量游离胆红素。胆红素与钙结合后形成不溶于水的沉淀物,逐渐聚集成结石。这类结石多为棕黑色,质地较软,呈泥沙样或颗粒状,常多个并存,容易阻塞胆管。

3.混合性结石(约占10%)

同时含有胆固醇和胆色素成分,成因结合了上述两种因素,形态和颜色也介于两者之间。

哪些人容易被胆结石“盯上”?医学上有个“5F原则”可帮助记忆:Female(女性,雌激素会影响胆汁成分)、Forty(40岁以上,代谢减慢)、Fat(肥胖,胆固醇代谢异常)、Fertile(多次生育,孕期激素变化)、Family(家族史,遗传因素影响胆汁代谢)。此外,长期节食、久坐不动、糖尿病、肝硬化等也是高危因素——长期节食会导致胆囊排空减少,胆汁淤积;久坐则影响胆汁流动,增加结晶风险。

二、胆结石的“两面性”:无症状≠安全

胆结石的可怕之处在于其“沉默期”与“爆发期”的巨大反差。约50%-70%的患者在体检时发现结石,平时无任何症状,医学上称为“无症状胆结石”。但这并不意味着结石“无害”,它们可能在胆囊内潜伏数年甚至数十年,一旦触发“爆发”,后果严重。

1.无症状胆结石:潜在的“定时炸弹”

无症状胆结石虽暂时不引起不适,但结石会持续刺激胆囊黏膜,导致胆囊壁增厚、纤维化,逐渐失去收缩功能(即“慢性胆囊炎”)。研究显示,无症状胆结石中,约10%的患者会在5年内出现症状,20%会在10年内出现并发症。更危险的是,部分患者可能直接跳过“疼痛”阶段,首次发作就表现为严重并发症(如胆囊穿孔)。

2.有症状胆结石:从“隐痛”到“剧痛”

当结石阻塞胆囊管或胆囊颈部时,会引发“胆绞痛”——进食油腻食物后,胆囊收缩试图排出胆汁,却被结石堵住,胆囊内压力骤升,导致右上腹或上腹部剧烈疼痛,可放射至右肩或背部,常伴有恶心、呕吐。疼痛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发作时患者辗转反侧,甚至满地打滚。

若阻塞持续不缓解,胆囊会因细菌感染引发“急性胆囊炎”,出现发热、寒战、腹肌紧张等症状,胆囊壁可能因缺血而坏死、穿孔,导致胆汁流入腹腔,引发弥漫性腹膜炎,死亡率高达5%-10%。

3.致命的“胆管迁徙”:结石离开胆囊后的风险

胆结石并非固定在胆囊内,有时会通过胆囊管掉入胆总管(即“胆总管结石”),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胆管梗阻:胆总管被结石堵住后,胆汁无法流入肠道,会反流入血液,导致黄疸(皮肤、眼睛发黄)、尿色加深、大便发白。

-急性胆管炎:梗阻合并细菌感染时,会出现“Charcot三联征”——腹痛、黄疸、高热,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感染性休克(Reynolds五联征:三联征+休克+意识障碍),死亡率高达20%。

-胆源性胰腺炎:胆总管与胰管共同开口于肠道,结石阻塞开口时,胰液无法排出,会引发胰腺自我消化,导致急性胰腺炎,表现为剧烈腹痛、恶心呕吐、血尿淀粉酶升高,重症患者的死亡率可达15%-30%。

临床上,因胆结石引发胰腺炎的案例屡见不鲜。一位35岁的肥胖女性,体检发现胆结石5年未治疗,某次聚餐后突发剧烈腹痛,送医后确诊为重症胰腺炎,虽经ICU抢救保住性命,但胰腺功能严重受损,终身需控制饮食并服用消化酶。

三、胆结石的治疗:并非所有结石都要“一切了之”

很多人发现胆结石后,纠结于“切还是不切”。事实上,治疗方案需根据症状、结石大小、胆囊功能等综合判断,并非所有结石都需要手术。

1.无症状胆结石:定期观察即可

对于直径<2厘米、无胆囊炎表现、胆囊功能正常的无症状胆结石,可暂时不治疗,但需每6-12个月做一次超声检查,监测结石大小和胆囊壁变化。同时,要避免诱发症状的因素(如高脂饮食、过度劳累),积极控制体重和基础病。

但以下情况的无症状胆结石,即使没症状也建议手术:

-结石直径≥2厘米(长期刺激胆囊黏膜,癌变风险增加);

-胆囊壁增厚>3毫米(提示慢性胆囊炎);

-胆囊息肉合并结石(息肉癌变风险与结石叠加);

-糖尿病患者(一旦发作,并发症风险更高);

-儿童胆结石(自愈率低,长期存在可能影响胆囊功能)。

2.有症状胆结石:手术是首选

当胆结石引发胆绞痛、急性胆囊炎等症状时,手术切除胆囊是目前最有效的根治方法。临床常用的手术方式有两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金标准):在腹部打3-4个0.5-1厘米的小孔,通过腹腔镜切除胆囊,术后1-2天即可出院,恢复快、创伤小,90%以上的患者可采用这种方式。

-开腹胆囊切除术:适用于胆囊严重粘连、化脓、穿孔,或腹腔镜手术困难的情况,需在腹部做一个5-10厘米的切口,恢复时间较长(约1周)。

很多人担心“切了胆囊会影响消化”,其实胆囊只是胆汁的“仓库”,切除后胆汁会直接从肝脏流入肠道,虽然短期内可能出现脂肪消化不良(如腹泻、腹胀),但身体会逐渐适应(胆管会轻度扩张替代部分胆囊功能),多数人术后3-6个月可恢复正常饮食。

3.特殊情况的治疗选择

-胆总管结石:需通过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取出,即通过胃镜经十二指肠乳头进入胆总管,用网篮套取结石,避免开腹手术;若结石较大或ERCP失败,则需联合腹腔镜手术。

-药物溶石:仅适用于直径<1厘米的纯胆固醇结石,且胆囊功能正常者,需服用熊去氧胆酸(6-12个月),溶解率约30%-50%,但停药后复发率高达50%,临床应用较少。

-体外冲击波碎石:适用于少数直径<2厘米的胆固醇结石,通过冲击波将结石击碎后排出,但可能引发胆管梗阻,目前已很少使用。

四、饮食管理:预防和控制胆结石的“关键防线”

饮食与胆结石的形成密切相关,科学饮食不仅能预防结石形成,还能减少术后复发风险。

1.胆结石患者的饮食禁忌

-高胆固醇食物:动物内脏(猪肝、猪脑)、蛋黄(每天不超过1个)、蟹黄、鱼子等,会增加胆汁中胆固醇含量,促进结石生长。

-高脂肪食物:油炸食品(炸鸡、油条)、肥肉、黄油、奶油等,会刺激胆囊剧烈收缩,可能诱发胆绞痛。

-辛辣刺激食物:辣椒、花椒、酒精等,会刺激胆囊黏膜充血,加重胆囊炎症状。

-过冷或过热食物:会引起胆道括约肌痉挛,导致胆汁排出不畅,诱发疼痛。

-暴饮暴食:短时间内大量进食会使胆囊强烈收缩,增加结石嵌顿风险。

2.适合胆结石患者的食物

-高纤维食物:蔬菜(芹菜、菠菜、西兰花)、水果(苹果、香蕉、橙子)、粗粮(燕麦、玉米、糙米)等,可促进胆汁排泄,减少胆固醇吸收。

-优质蛋白:瘦肉(鸡胸肉、鱼肉)、豆制品(豆腐、豆浆)、低脂奶等,提供营养且不加重胆囊负担。

-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深海鱼(三文鱼、沙丁鱼)、坚果(核桃、杏仁)等,有助于调节胆汁成分。

-利胆食物:生姜(含姜酚,促进胆汁分泌)、乌梅(刺激胆囊收缩)、玉米须(利尿利胆)等,可适量食用。

五、胆结石的预防:从生活细节降低发病风险

胆结石是可以预防的,尤其是高危人群,需从以下方面入手:

1.控制体重:BMI(体重指数)保持在18.5-23.9之间,避免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研究显示,体重超过正常范围20%的人,胆结石风险是正常人的2倍。

2.适度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促进胆汁流动,减少淤积。久坐人群每小时应起身活动5-10分钟。

3.健康饮食:减少精制糖和反式脂肪(如植脂末、油炸食品)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和不饱和脂肪酸,每天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毫升。

4.避免不良习惯:不熬夜(熬夜影响胆汁分泌节律)、不酗酒(酒精会损伤肝脏和胆囊)、不盲目节食(如需减重,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5.积极治疗基础病: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高血糖会影响胆汁成分),高脂血症患者需调节血脂,胃肠道疾病患者要避免长期禁食(防止胆囊排空障碍)。

结语:正视胆结石,科学应对不恐慌

胆结石就像一颗“不定时炸弹”,平时可能悄无声息,一旦爆发就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对于无症状的小结石,定期观察+健康管理是关键;对于有症状或高危结石,及时手术是明智选择。

记住:体检发现胆结石后,不要盲目恐惧,也不要掉以轻心,应及时咨询外科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通过科学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不仅能预防胆结石,还能降低术后复发风险。胆囊虽小,却与健康息息相关,重视这颗“小石头”,才能避免它成为“大麻烦”。

(毛志博 南乐县元村镇卫生院 普外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