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疝气不是小毛病:从“肚子鼓包”到手术治疗,这些知识要知道

2025-04-24 13:3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疝气:身体“破洞”引发的“鼓包”

疝气的本质是人体组织或器官离开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打个比方,就像轮胎外胎磨损后,内胎从破口处鼓出——人体的腹壁、腹股沟等部位如同“外胎”,若出现薄弱或破损,腹腔内的肠管、脂肪等“内胎”就会从破口突出,形成肉眼可见的“鼓包”。

疝气的形成离不开两个关键因素: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力增高。腹壁强度降低可能是先天的(如胚胎发育时腹壁肌肉缺损),也可能是后天的(如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肌肉萎缩、肥胖导致的腹壁脂肪薄弱);腹内压力增高则与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如前列腺增生)、重体力劳动、妊娠、肥胖等有关。例如,长期便秘的人排便时用力过猛,腹压骤升,容易迫使腹腔内容物从腹壁薄弱处突出,形成疝气。

值得注意的是,疝气可发生在身体多个部位,但以腹部和腹股沟最为常见。不同部位的疝气,其“破口”位置和风险也不同:腹股沟区因解剖结构特殊(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本身就是腹壁薄弱点),成为疝气的“重灾区”,约占所有疝气的80%;其次是腹部(如手术后切口处形成的“切口疝”)、脐部(“脐疝”)、大腿根部(“股疝”)等。

二、识别疝气:从“无痛鼓包”到“紧急信号”

疝气的典型表现是体表出现可复性肿块——站立、行走、咳嗽或用力时肿块突出,平卧或用手按压时肿块可回纳腹腔,这是疝气区别于其他肿块的重要特征。但不同类型的疝气,症状也有差异:

1.腹股沟疝:最常见的“难言之隐”

腹股沟疝是最常见的疝气类型,分为斜疝和直疝,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12-15倍(与男性腹股沟管结构复杂、穿过的精索导致腹壁强度较低有关)。

-典型症状:腹股沟区(大腿根部与下腹部交界处)出现圆形或梨形肿块,站立、行走时明显,平卧后可缩小或消失。男性患者的肿块可能坠入阴囊,导致阴囊肿大;女性患者的肿块多位于腹股沟韧带上方,较少进入大阴唇。

-特点:早期肿块较小,可能仅在用力时出现,无明显疼痛,容易被忽视。但随着病情进展,肿块会逐渐增大,可能伴有坠胀感或轻微疼痛,行走时摩擦衣物还可能导致局部皮肤磨损。

2.脐疝:婴幼儿和肥胖者需警惕

脐疝是腹腔内容物通过脐环突出形成的,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先天性脐疝多见于婴幼儿(尤其是早产儿),因脐环未闭合所致;后天性脐疝则常见于肥胖者、孕妇、肝硬化腹水患者,与腹壁薄弱和腹压增高有关。

-典型症状:肚脐处出现圆形肿块,哭闹、咳嗽时肿块突出,安静或按压后回纳。婴幼儿脐疝多数可在2岁内自行闭合,但若直径超过2厘米、4岁后仍未闭合,或成人脐疝(几乎不会自愈),则需手术治疗。

-风险点:成人脐疝因腹壁肌肉薄弱,容易发生嵌顿(突出的肠管被卡住无法回纳),需格外警惕。

3.切口疝:手术后的“遗留隐患”

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腹壁切口处组织愈合不良,腹腔内容物从切口薄弱处突出形成的疝气,发生率约为2%-10%,肥胖、糖尿病、术后感染患者风险更高。

-典型症状:手术切口处出现肿块,站立时明显,平卧后缩小,常伴有腹部不适、腹胀。切口疝的大小差异很大,小的仅数厘米,大的可覆盖整个腹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特殊性:切口疝无法自愈,且会随时间逐渐增大,还可能因肠管与切口粘连导致肠梗阻,需尽早干预。

4.股疝:女性高发的“危险分子”

股疝位于大腿根部(腹股沟韧带下方),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尤其是多次妊娠者),发病率约占所有疝气的3%-5%。股疝的特点是“隐蔽性强、风险高”——由于股管狭窄,突出的肠管容易被卡住,发生嵌顿的概率高达60%,是所有疝气中最危险的类型之一。

-典型症状:大腿根部出现较小的椭圆形肿块,常伴有轻微胀痛,因位置隐蔽,容易被误认为是淋巴结肿大而延误诊断。一旦发生嵌顿,会出现剧烈疼痛、恶心呕吐,若不及时手术,可能在24-48小时内导致肠坏死。

三、警惕!疝气的“致命转折点”——嵌顿与绞窄

疝气最可怕的不是“鼓包”本身,而是其可能引发的并发症,其中嵌顿疝和绞窄疝堪称“夺命杀手”。

当疝气肿块突出后,因腹壁孔隙狭窄,突出的肠管或组织被卡住无法回纳,称为“嵌顿疝”。此时,患者会出现肿块突然增大、剧烈疼痛,平卧或按压也无法使肿块消失。嵌顿会导致肠管血液循环受阻,若超过6-8小时未解除,肠管会因缺血而坏死,发展为“绞窄疝”,出现发热、寒战、腹肌紧张等腹膜炎症状,严重时可引发感染性休克,死亡率高达10%-20%。

临床上,因拖延治疗导致肠坏死的案例并不少见。一位70岁的老人发现腹股沟区肿块已5年,因“不疼不痒”未就医,某天突然出现剧烈腹痛,送医后确诊为绞窄疝,坏死的肠管已长达20厘米,虽经手术切除,仍因感染性休克抢救了3天才脱离危险。另一位女性患者误将股疝当作“淋巴结炎”,自行服用消炎药,直到出现呕血、便血才就医,最终因肠坏死严重,不得不切除大部分小肠,终身依赖营养支持。

因此,一旦发现疝气肿块无法回纳、伴有剧烈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必须立即就医,切勿拖延!

四、疝气的治疗:手术是唯一根治手段

很多人希望通过“偏方”“药物”治愈疝气,比如使用疝气带、服用“补中益气”的中药,甚至尝试“按压复位”。但事实上,疝气是腹壁结构的物理性缺损,就像轮胎破口无法通过贴胶布修复一样,药物和疝气带只能暂时缓解症状,无法根治,且可能掩盖病情、增加并发症风险。

1.手术:治愈疝气的“唯一方案”

目前,手术是根治疝气的唯一方法,原理是通过修补腹壁的薄弱点或缺损,阻止器官或组织突出。根据手术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类:

-传统疝修补术:直接将腹壁缺损周围的组织缝合拉拢,适用于较小的疝气。优点是操作简单、费用低;缺点是缝合处张力大,术后疼痛明显,复发率较高(约10%-15%),目前已较少用于成人。

-无张力疝修补术:用人工合成补片(如聚丙烯、聚酯材料)覆盖腹壁缺损处,就像用“补丁”修补破洞,避免了组织缝合的张力。这种术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术后1-2天即可下床),复发率低(仅1%-3%),是目前成人疝气的首选术式。补片与人体组织相容性好,不会产生排斥反应,且强度高,能承受日常活动的腹压。

-腹腔镜疝修补术:通过腹腔镜(微创手术)在腹腔内放置补片修补缺损,适用于双侧疝气、复发疝或切口疝。优点是创伤小(仅3个0.5-1厘米的切口)、恢复快(术后6小时可进食)、美观性好;缺点是费用较高,需要全身麻醉,不适用于严重腹腔粘连或心肺功能差的患者。

2.哪些情况需要立即手术?

疝气手术的时机取决于病情:

-择期手术:对于无嵌顿的疝气,建议发现后尽早手术,尤其是成人疝气(几乎不会自愈),拖延时间越长,腹壁缺损越大,手术难度和复发率也越高。

-急诊手术:出现嵌顿疝、绞窄疝症状(肿块无法回纳、剧烈疼痛、恶心呕吐)时,必须立即手术,以挽救肠管和生命。

五、术后康复:做好这几点,降低复发风险

疝气手术后的康复管理直接影响预后,尤其是术后3个月内(腹壁组织与补片融合的关键期),需注意以下事项:

1.避免腹压增高:术后1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如提重物、搬家具),3个月内不做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增加腹压的动作。有慢性咳嗽、便秘的患者,需积极治疗(如使用止咳药、通便药),排便时切勿用力过猛。

2.伤口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术后1周内避免沾水,若出现红肿、渗液,及时就医。腹腔镜手术的伤口较小,一般5-7天拆线;开放手术的伤口需7-10天拆线。

3.饮食调整:术后6小时可进食流质食物(如米汤、粥),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预防便秘。

4.体重管理:肥胖是疝气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术后需控制体重,避免体重骤增导致腹壁压力过高。

5.定期复查:术后1个月、3个月需复诊,医生会检查伤口愈合情况和补片位置,评估是否适合恢复正常活动。

一般来说,疝气手术后的复发率仅为1%-3%,但如果不注意上述事项,复发率可能升高至10%以上。一位患者术后2周就恢复搬运货物的工作,导致补片移位,不得不再次手术;另一位患者因长期便秘未控制,术后半年疝气复发,增加了治疗难度。

六、疝气的预防:这些人群需重点关注

疝气虽然常见,但通过以下措施可降低发病风险:

-控制基础病:积极治疗慢性咳嗽(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增生(避免排尿困难)、便秘等,减少腹压增高的诱因。

-合理饮食与运动: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瘦肉、鱼虾)和膳食纤维,增强腹壁肌肉强度;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避免久坐导致的肌肉萎缩,但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腹壁损伤。

-避免不良习惯:戒烟(吸烟会影响腹壁组织修复能力),避免长期酗酒(酒精可导致肌肉松弛);提重物时注意姿势,避免弯腰用力,应蹲下后再起身。

-高危人群筛查:肥胖者、有疝气家族史者、腹部手术后患者,需定期自查(站立时观察腹壁、腹股沟是否有鼓包),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结语:正视疝气,别让“小毛病”拖成“大麻烦”

疝气就像衣服上的破洞,若不及时缝补,只会越来越大。它或许在初期“不疼不痒”,却可能在不经意间发展为致命的嵌顿疝。现代医学早已证实,疝气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根治手段,与其因拖延承担肠坏死的风险,不如尽早干预,一次手术就能彻底解决问题。

记住:身体不会“自行修复”疝气的“破洞”,等待和偏方只会延误治疗。当发现腹壁出现“鼓包”,无论大小,都应及时到外科就诊,让医生评估是否需要手术。对疝气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风险——这或许就是守护健康最实在的方式。

(毛志博 南乐县元村镇卫生院 普外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