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俗称“小肠气”,是腹腔内脏器或组织通过腹壁薄弱点或孔隙向体表突出形成的异常包块。这种看似“小鼓包”的病变,实则暗藏肠坏死、感染性休克等致命风险。本文从病理机制、临床表现、治疗策略及预防措施四方面展开,为公众提供科学认知与应对指南。
一、病理机制:腹壁“破洞”引发的连锁反应
腹壁结构如同房屋墙壁,由肌肉、筋膜和腹膜等多层组织构成。当腹壁存在先天发育缺陷(如腹股沟管未完全闭合)或后天损伤(如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肌肉萎缩)时,腹腔内压力骤增(如咳嗽、便秘、重体力劳动)会推动内脏从薄弱点突出,形成疝囊。
常见类型:腹股沟疝(占90%以上)、脐疝、切口疝、股疝等。其中,腹股沟疝因解剖结构特殊,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8-12倍。
嵌顿风险:当疝内容物(如肠管、卵巢)被卡压无法回纳时,静脉回流受阻导致组织水肿,动脉供血中断后6-8小时即可引发肠坏死。女性患者还可能发生卵巢坏死,影响生育功能。
二、临床表现:从可复性包块到生命危机
疝气的临床表现具有阶段性特征,早期干预可避免严重后果。
1.可复性包块阶段
典型特征:站立或用力时腹股沟区出现肿块,平卧或用手推挤可消失。
伴随症状:局部坠胀感、隐痛,活动后加重。
危险信号:包块逐渐增大、质地变硬、回纳困难。
2.嵌顿性疝阶段
急性发作:包块突然增大、疼痛剧烈,伴恶心、呕吐、腹胀等肠梗阻表现。
体征检查:局部压痛、反跳痛,肠鸣音亢进或消失。
时间窗:嵌顿后6小时内手术可避免肠坏死,超过12小时死亡率显著升高。
3.绞窄性疝阶段
病理改变:肠管缺血坏死、穿孔,引发腹膜炎、感染性休克。
临床表现:持续性剧烈腹痛、发热、血便,甚至意识障碍。
救治难点:需急诊手术清除坏死组织,术后并发症风险高。
三、治疗策略:手术是唯一根治手段
疝气治疗需根据患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及基础疾病制定个体化方案。
1.保守治疗
适用人群:1岁以下婴幼儿(疝环可能自行闭合)、年老体弱或手术禁忌患者。
方法:
婴幼儿:棉线束带压迫腹股沟管深环,持续使用3-6个月。
成人:疝带临时固定,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皮肤溃烂、疝囊增厚。
2.手术治疗
核心原则:关闭疝环、加强腹壁。
主流术式:
无张力疝修补术(TAPP/TEP):腹腔镜下植入聚丙烯补片,复发率低于1%,术后24小时可下床。
疝囊高位结扎术:适用于儿童,通过腹腔镜或开放手术结扎疝囊颈部。
组织修补术:适用于切口疝等复杂病例,需重叠缝合腹壁肌肉。
3.围手术期管理
术前准备:控制慢性咳嗽、便秘,戒烟戒酒,纠正低蛋白血症。
术后护理:
避免提重物(>5kg)3个月。
预防切口感染,肥胖患者需减重。
术后1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
四、预防与日常管理:降低复发风险
疝气的预防需从生活方式调整和基础疾病控制两方面入手。
1.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管理: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芹菜、燕麦),每日饮水量≥1500ml。
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减少胃肠道刺激。
运动建议:
适度锻炼腹肌(如平板支撑),避免仰卧起坐等增加腹压的动作。
肥胖者BMI应控制在<25kg/m²。
行为习惯:
排便时避免过度用力,必要时使用缓泻剂。
咳嗽时按压疝气部位,减少腹压冲击。
2.高危人群筛查
重点人群:
男性、老年人、长期吸烟者、慢性便秘患者。
腹部手术史(如前列腺手术、阑尾切除术)患者。
监测方法:
每月自查腹股沟区,发现包块立即就医。
每年进行腹部超声检查,评估疝囊大小变化。
3.并发症预防
泌尿系统保护:前列腺增生患者需规范治疗,避免排尿困难引发腹压升高。
生殖系统保护:女性患者术后需定期复查,警惕卵巢功能受损。
五、误区澄清与公众教育
误区一:疝气会自行消失
事实:除1岁以下婴幼儿外,疝气无法自愈,拖延治疗只会增加嵌顿风险。
误区二:补片手术会导致异物排斥
事实:现代聚丙烯补片生物相容性高,感染率<1%,排斥反应罕见。
误区三:疝气手术影响生育功能
事实:规范手术不会损伤输精管或卵巢,但嵌顿性疝可能导致不可逆损伤。
六、结语:早诊早治是关键
疝气虽为常见病,但绝非“小毛病”。一旦发现腹股沟区可复性包块,应立即就医,避免因拖延导致肠坏死等严重后果。通过科学治疗与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可恢复正常生活,降低复发风险。公众需提高健康意识,摒弃“硬扛”心态,共同构筑健康防线。
(王磊 原阳县中医院 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