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区域出现时隐时现的鼓包,可能是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一个小细节,但这个小鼓包却可能隐藏着健康隐患——疝气。疝气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尤其在儿童和老年人中较为多见。本文将详细科普腹股沟疝气的相关知识,包括其成因、症状、诊断方法以及治疗和预防措施,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这一问题。
一、什么是疝气?
疝气,医学上称为疝,是指人体内的器官或组织通过身体的薄弱点、裂隙或孔洞,从其正常的解剖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腹股沟疝是疝气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发生在腹股沟区域,即大腿与腹部连接的部位。腹股沟疝可以分为斜疝和直疝两种,其中斜疝更为常见。
二、腹股沟疝的成因
(一)解剖结构因素
腹股沟区域的解剖结构相对薄弱,存在天然的潜在通道,如腹股沟管。腹股沟管是腹壁肌肉和筋膜之间的一个通道,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通过此通道进入阴囊或大阴唇。当腹壁肌肉力量减弱或腹内压力增高时,腹腔内的器官(如肠管、大网膜等)就可能通过这些潜在通道突出,形成疝气。
(二)腹内压力增高
长期的腹内压力增高是导致腹股沟疝的重要因素。常见的腹内压增高的原因包括:
• 慢性咳嗽:长期咳嗽会导致腹内压反复增高。
• 便秘:长期便秘需要用力排便,增加腹内压。
• 妊娠:妊娠期间子宫增大,对腹腔内器官产生压迫,增加腹内压。
• 举重或体力劳动:过度用力举重或从事体力劳动时,腹内压会显著升高。
• 肥胖:肥胖者腹部脂肪堆积,增加腹内压。
(三)腹壁肌肉力量减弱
随着年龄的增长,腹壁肌肉逐渐萎缩,力量减弱,容易导致腹壁薄弱。此外,长期卧床、缺乏运动等也会使腹壁肌肉力量下降,增加疝气发生的风险。
三、腹股沟疝的症状
(一)间歇性鼓包
腹股沟疝的典型症状是腹股沟区域出现时有时无的鼓包。这个鼓包在站立、咳嗽、用力时出现,而在平卧休息时可能会缩小或消失。这是因为腹内压增高时,腹腔内的器官通过薄弱点突出,形成鼓包;而平卧时腹内压降低,突出的器官可以回纳。
(二)疼痛或不适感
部分患者可能会感到腹股沟区域的疼痛或不适,尤其是在鼓包出现时。这种疼痛可能是轻微的隐痛,也可能是明显的胀痛或牵拉痛。疼痛可能放射到下腹部、大腿内侧或会阴部。
(三)其他症状
如果疝气内容物(如肠管)不能顺利回纳,可能会导致嵌顿疝,出现肠梗阻症状,如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嵌顿疝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发展为绞窄疝,导致肠管坏死,危及生命。
四、腹股沟疝的诊断
(一)病史询问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鼓包出现的时间、频率、是否伴有疼痛、有无腹内压增高的因素(如慢性咳嗽、便秘等)以及家族中是否有疝气病史等。
(二)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是诊断腹股沟疝的重要手段。医生会在患者站立和咳嗽时检查腹股沟区域,观察是否有鼓包出现,并通过触诊评估鼓包的大小、质地和是否可以回纳。同时,医生还会检查腹部,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腹股沟鼓包的疾病,如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脂肪瘤等。
(三)影像学检查
虽然大多数腹股沟疝可以通过病史和体格检查确诊,但在一些不典型病例或需要进一步评估疝气情况时,影像学检查可以提供帮助。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
•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便捷的检查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腹股沟区域的解剖结构,确定疝囊的位置、大小以及内容物的性质。对于儿童和肥胖患者,超声检查尤其有优势。
• CT扫描:CT扫描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腹部和盆腔结构图像,有助于评估疝气的复杂程度,如是否存在嵌顿、绞窄等情况。CT扫描还可以帮助发现一些罕见的疝气类型,如股疝、闭孔疝等。
五、腹股沟疝的治疗
(一)手术治疗
手术是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方法,也是唯一能够根治疝气的手段。手术的目的是将突出的器官回纳到腹腔内,并修复腹壁的薄弱点,防止疝气再次发生。常见的手术方法包括:
• 传统开放手术:通过在腹股沟区域做一个切口,直接修复疝囊和腹壁缺损。这种方法技术成熟,但术后可能会有一定的疼痛和恢复时间较长。
• 腹腔镜手术:通过在腹部做几个小切口,插入腹腔镜和手术器械进行操作。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疼痛轻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双侧疝、复发疝以及肥胖患者。然而,腹腔镜手术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设备支持,且费用相对较高。
(二)非手术治疗
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老年体弱、伴有严重内科疾病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或者疝气较小、症状较轻且无嵌顿风险的患者,可以考虑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 疝气带:疝气带是一种通过物理压迫来阻止疝囊突出的装置。患者在日常活动中佩戴疝气带,可以减轻症状,但不能根治疝气。长期使用疝气带可能会导致局部皮肤磨损和不适,且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增加嵌顿的风险。
• 药物治疗:目前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愈疝气,但可以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如止痛药、消炎药等。对于伴有慢性咳嗽、便秘等腹内压增高因素的患者,可以使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如止咳药、通便药等,以减少腹内压。
六、腹股沟疝的预防
(一)加强腹壁肌肉锻炼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腹壁肌肉力量,减少疝气发生的风险。推荐的锻炼方式包括仰卧起坐、平板支撑、俯卧撑等。这些锻炼可以增强腹部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提高腹壁的稳定性。但需要注意的是,锻炼应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用力,以免增加腹内压。
(二)控制体重
肥胖是导致腹股沟疝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可以有效减少腹内压,降低疝气发生的风险。建议采用均衡饮食,控制热量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减少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同时,结合适当的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帮助消耗多余的热量,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三)避免腹内压增高的因素
• 治疗慢性咳嗽: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控制咳嗽症状,减少腹内压的反复增高。
• 保持大便通畅: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麦面包等,增加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如果出现便秘,可以适当使用通便药物,但应避免长期依赖。
• 避免过度用力:在进行体力劳动或举重时,应注意姿势正确,避免过度用力。如果需要搬运重物,建议采用蹲下、屈膝、腰部挺直的姿势,用腿部力量而不是腰部力量来完成搬运动作。
(四)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尤其是对于有疝气家族史、肥胖、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等高危人群,可以早期发现腹股沟疝,及时进行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七、总结
腹股沟出现时隐时现的鼓包,很可能是疝气在作怪。疝气是由于腹壁薄弱和腹内压增高导致的腹腔内器官突出。腹股沟疝的典型症状是腹股沟区域的间歇性鼓包,可能伴有疼痛或不适感。诊断主要依靠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手术是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方法,非手术治疗可用于特殊情况。预防措施包括加强腹壁肌肉锻炼、控制体重、避免腹内压增高的因素以及定期体检。希望大家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对腹股沟疝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警惕,及时发现和治疗疝气,保护自己的健康。
(郭兵 滑县人民医院 普外一科 主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