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里,不少人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不经意间,腹部出现了一个“鼓包”,时而明显,时而又能自行消失。这看似不起眼的“鼓包”,很可能是腹壁疝发出的信号。腹壁疝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若不及时关注和处理,从最初的“鼓包”发展到疼痛,甚至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威胁生命健康。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腹壁疝发展的几个危险信号。
一、腹壁疝初现端倪:“鼓包”登场
腹壁疝,简单来说,就是腹腔内容物经腹壁薄弱或缺损的区域向外疝出,在腹部形成一个隆起,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鼓包”。腹壁肌肉松弛是导致腹部出现鼓包现象的常见原因之一,长期缺乏锻炼、年龄增长、妊娠等因素都可能使腹壁肌肉逐渐松弛,让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有机会“溜”出来。
腹壁组织缺损同样不容忽视,它可能是先天性的,也可能是后天性的。做过腹部手术、造瘘的患者,以及本身比较胖、过去生育孩子较多的老年人,由于肌肉力量比较薄弱,当腹压过高时,腹腔内容物就容易突出到疝囊里,形成腹壁疝。此外,腹膜炎等腹腔疾病,可能会导致腹壁肌肉紧张或腹壁组织炎症,从而增加腹壁疝的发生风险。
这个“鼓包”通常在站立、咳嗽或腹部用力时明显突出,平躺或用手按压时可暂时回纳。肿块大小不一,质地柔软,表面皮肤一般无红肿或破溃。它就像一个调皮的“小精灵”,时不时地出来“捣乱”,但此时症状相对较轻,很多人可能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病情进展:疼痛初现
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常会感到疝囊区域隐痛、坠胀感或牵拉感,尤其在体力活动后加重。这种疼痛可能与腹膜或组织受到牵拉有关。当腹壁疝逐渐增大,对周围组织的压迫也越来越明显,就会引发这种不适感。
比如,一些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患者,在工作过程中,由于腹部用力,腹内压力升高,疝囊不断受到挤压,疼痛感就会逐渐加剧。此时,患者可能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由于症状并非十分剧烈,部分人仍然会选择忍耐,而没有及时就医。
三、危险升级:嵌顿风险凸显
当疝内容物被卡压无法回纳时,就形成了嵌顿疝,这是腹壁疝发展过程中一个极为危险的信号。此时,患者会突然感到肿块硬结、触痛明显,可能伴随发热、心率加快等全身反应。
嵌顿疝的发生往往比较突然,可能是在患者剧烈运动、提重物或者用力咳嗽时,腹腔内脏器突出,使疝囊受到压迫,导致疝内容物无法回到腹腔内。以一位老年患者为例,他在搬运重物后,突然感觉腹部剧烈疼痛,原本能回纳的“鼓包”变得坚硬且疼痛难忍,这就是典型的嵌顿疝表现。
嵌顿疝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发展为绞窄性疝,导致肠缺血坏死、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肠管被卡压后,血液循环受阻,时间一长,肠管就会缺血坏死,细菌大量繁殖,引发严重的感染,进而导致感染性休克,多个器官功能也会受到影响,病情十分危急。
四、并发症来袭:多系统受累
较大的腹壁疝可能压迫肠道,引起腹胀、食欲减退、恶心或便秘等症状。若疝内容物为肠管且发生嵌顿,可能导致肠梗阻,出现呕吐、停止排便排气等表现。这是因为疝囊对肠道的压迫,影响了肠道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导致食物在肠道内积聚,无法顺利排出。
长期腹壁疝还可能压迫生殖系统或泌尿系统。对于男性患者,可能会影响睾丸的发育,导致睾丸萎缩、精索静脉曲张等问题;对于女性患者,可能会引起下腹部坠胀、疼痛等不适。泌尿系统方面,可能会出现尿频、尿急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五、及时就医:守护生命健康
一旦发现腹部出现异常肿块或伴随上述症状,尤其是突发剧烈疼痛、呕吐时,应立即就医。医生会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疝的类型、大小以及疝内容物的情况,从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手术是治疗腹壁疝最有效的方法。通过手术置入补片,无张力修补,能更牢固地修补腹壁缺损,减轻患者疼痛,降低复发率。常见的疝气术式包括开放术式和腹腔镜手术。开放术式适用于绝大多数疝气,以及一般情况较差、不适合全麻微创手术的患者,但该术式切口大,术后疼痛较重、恢复期较长,切口感染、疝气复发等并发症可能会增多。腹腔镜手术则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感染少等优点,更适合大部分疝气患者,尤其是双侧腹股沟疝患者。
腹壁疝从“鼓包”发展到疼痛,是一个逐渐加重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不同的危险信号。我们应提高对腹壁疝的认识,关注身体发出的每一个异常信号,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病情恶化,守护好自己的生命健康。
(李玲民 鹤壁市人民医院 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