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室里,当呼吸机也救不了人时,医生常说起ECMO。这被叫做“人工心肺”的设备,新冠疫情时常见于新闻,是重症患者最后的希望。它到底是什么?怎么发挥作用?又为啥能留住生命?这些对多数人来说,还是不清楚的事。
1、ECMO:人体心肺的“临时替代者”
ECMO这设备,学名叫体外膜肺氧合,说白了就是个临时的“心肺替班员”。咱们的肺管着换气,心脏像个泵把氧血送遍全身。要是遇上重症肺炎、心脏骤停这些急症,心肺扛不住了,它就能顶上。
管子从静脉把血引出来,先过“人工肺”——就是那个带特殊膜的装置,像肺泡那样让血吸足氧、排掉二氧化碳;再靠“人工心脏”——血泵打回体内,保证全身供氧。就这么个循环,给受损的心肺争取恢复的时间。
2、哪些情况需要 ECMO 出手?
ECMO这设备,并非所有重症患者都适用,它有特定的使用界限。最常用在两类情形:严重呼吸衰竭和严重心功能衰竭。
像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肺因感染或损伤积满渗出液,没法正常给血液供氧。即便呼吸机调至最高参数,血氧仍一个劲下降,ECMO能绕开受损的肺,直接给血液补氧。新冠疫情时,不少危重症患者靠它撑过了肺功能最差的阶段。
而急性心梗致心脏骤停、重症心肌炎等情况,心脏无法正常泵血时,ECMO的血泵能替代其工作,维持全身循环,让心脏得以休整修复。曾有位心梗患者,心脏停跳后,靠ECMO维持了72小时,最终心脏功能恢复,脱离了危险。
3、ECMO 的“作战过程”:从启动到撤离
用ECMO救人时,大夫得先在脖子根或者大腿根的动脉处扎针,把专用管子放进大血管里:静脉那边把缺氧的血引出来,动脉那边再把氧合好的血送回身体里。整个过程得用超声或者X线盯着,确保管子头的位置准准的。
机器转起来后,得有人24小时盯着。医生要看着动脉血压、血氧饱和度这些随时变的数,随时调血泵的流量和氧气压力;护士得一直留意管子通不通,扎针的地方有没有渗血。这时候还得同时用消炎药、补充营养,帮心肺慢慢恢复。
等病人的心肺功能好点了,医生就一点点调低辅助力度,看看病人自己能不能维持循环和氧合。各项指标都稳了,就把管子拔掉,算是撤机了。用这个机器的时间短的几天,长的能到几周,临床上也有撑过一百多天最后好起来的例子。
4、并非“万能神药”:ECMO 的挑战与局限
ECMO虽说能在危急关头救人命,可它也不是万能的。它主要是帮着暂时代替器官干活,给身体好转留点儿时间,没法直接把病根除掉。就像得重症肺炎的人,ECMO顶多临时替肺顶一阵子,要真把病菌打跑,还得靠自个儿的免疫力和药;要是病根一直恶化,就算用上ECMO,情况也难好。
用ECMO还带着不少风险。血在体外转的时候,特容易让凝血出问题,要么出血,要么长血栓;用久了还可能感染、伤着其他器官。有数据说,接受ECMO治疗的病人里,30%到50%会出血,严重点儿直接要命。
费用也是个实打实的事儿。开一次机就得5到10万,每天运行还得几千块,再加上其他治疗,从头到尾常要几十万。另外,摆弄ECMO得有医生、护士、呼吸治疗师这些人组成的专业团队,现在国内能把这技术玩得溜的医院还不多。
5、从“小众技术”到“生命希望”:ECMO 的未来
随着技术的发展,ECMO也在持续升级。现在有了便携式的,体积小、重量轻,救护车、直升机上都能装,为重症患者转运争取了不少时间。膜肺材料做了改进,血栓和感染的可能性小多了,病人接受支持治疗时更安全。值得一提的是,其应用场景也跳出了重症监护室。比如心脏手术中,它能替代传统体外循环机,减轻手术对患者的损伤;新生儿重症领域,不少患先天性肺部疾病的早产儿因此得救。
ECMO好比一把能救命的钥匙,给重症病人的康复打开了一扇窗。它不是终点,顶多是帮病人闯过最险关的一座桥。读懂它,能看到现代医学的进步,也能体会到抢救生命时的科学与执着——每台转动的ECMO背后,都是医护人员在跟死神抢时间,藏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
(丁天龙 丰宁县医院 重症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