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牛皮”不是倔脾气:银屑病到底在皮肤里搞什么名堂?

2025-07-07 10:5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提起“牛皮癣”,很多人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印象就是:“不好治”、“老犯”、“看着吓人”。甚至有人觉得它跟“倔脾气”差不多:你越治,它越来劲,怎么也不肯消停。

可这位“牛皮选手”,其实正式学名叫银屑病。它不是皮肤发脾气,而是免疫系统“短路”了,在皮肤上掀起了一场持久战。

那么,银屑病到底在皮肤里搞什么名堂?这篇文章,我们就来揭开它的“红肿鳞屑”幕后真相。

一、银屑病不是“癣”,真不是!

首先,要拨乱反正一个大误区:银屑病不是癣!

“癣”是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比如足癣、体癣,杀菌药膏一抹就有用。而银屑病不是感染性疾病,不传染、不传染、不传染(重要的事说三遍)。

它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意思就是:你的免疫系统突然认不清“敌我”,把自己皮肤细胞当成“外敌”攻击了。

所以这不是皮肤懒,是免疫系统太“积极”,结果过犹不及,造成皮肤炎症、增生,形成典型的银白色鳞屑和红斑。

二、银屑病的“黑手”:T细胞的越界行动

要想理解银屑病的“机制”,就得提到一个关键角色:T细胞。

T细胞平时是人体的防御卫士,一旦发现病毒或细菌入侵,它们就会立刻拉响警报,指挥免疫系统开战。

可在银屑病患者体内,T细胞“走火入魔”,开始攻击正常皮肤细胞,像是皮肤被错认成了病毒。

结果如何?

皮肤细胞过度增生:正常皮肤细胞28天更新一次,银屑病患者可能只需要3-5天,快得像开了挂。

大量“未成熟”的角质细胞冲上皮肤表面,堆成厚厚的银白色鳞屑。

同时,免疫反应引发局部炎症,红肿发热,红斑如地图铺展开。

所以你看到的“牛皮”外表,其实是免疫暴走+皮肤加班+炎症反应的大杂烩。

三、类型千千万,银屑病不是一张脸

银屑病也是“性格多样”,不是都一个模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寻常型银屑病(最常见)

皮肤上出现大小不一的红斑,上面覆盖银白色鳞屑,像撒了盐。

2、脓疱型银屑病

不光有红斑,还有密密麻麻的脓疱,像是皮肤打了小水泡,严重时还可危及生命。

3、关节型银屑病

除了皮肤症状,还伴有关节疼痛、肿胀,甚至会被误诊为类风湿关节炎。

4、红皮病型银屑病

全身皮肤大面积发红脱屑,体温升高,有脱水、感染等风险,是最危险的一种。

你以为银屑病只是“皮肤问题”?它有时连关节、代谢、心理都一起带上,妥妥的“全能型选手”。

四、银屑病为什么反复发作?到底谁在背后捣乱?

很多患者都有疑问:“为什么我明明控制好了,它却又卷土重来?”

真相是:银屑病背后,是一整套复杂的多因素触发机制。

1、基因因素:有家族史者发病风险更高,遗传不是必然,但有“基础设置”。

2、感染诱因:链球菌感染(尤其咽喉炎)常是儿童和青少年首次发病的导火索。

3、精神压力:焦虑、紧张、失眠,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心理因素是一颗隐形炸弹。

4、季节变化:很多患者冬天加重,夏天缓解,和阳光、湿度有关。

5、饮食与生活习惯:抽烟、饮酒、高脂饮食都可能影响病情控制。

银屑病就像是一场随时可能复燃的慢火灾,一不小心就“死灰复燃”。

五、治疗不是“消灭”,而是“平衡”

既然银屑病是慢性免疫性疾病,治疗目标就不是“一劳永逸根治”,而是长期控制、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常见治疗策略包括:

1、外用药:激素类、维生素D衍生物、煤焦油制剂,适用于轻度银屑病。

2、光疗:利用紫外线(UVB)照射,减缓皮肤细胞增生。

3、系统药物:如甲氨蝶呤、环孢素,适合中重度患者,但需监测副作用。

4、生物制剂:近年来的新宠,通过靶向免疫分子(如IL-17、TNF-α)阻断发病路径,效果显著,但价格不菲。

此外,日常生活管理也极为关键: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精神刺激;

合理饮食,避免辛辣刺激;

不要随便停药或自行“猛药猛抹”;

定期随访,科学评估病情。

六、写在最后:“皮”下的真相,需要耐心和理解

银屑病不挑人,也没你想象中“脏”或“吓人”。它不是懒,是免疫失衡;不是传染,是身体的“误会”。

它不该被污名化,也不该被忽视。

也许你身边的同事、朋友,甚至你自己就是“牛皮”一族,请给他们一些空间、多一点理解。他们并不是在“发脾气”,只是皮肤和免疫系统正在经历一场持久的“误会风波”。

而我们能做的,是用科学、尊重与持续的关爱,让他们不再独自面对这场“皮肤风暴”!

(谢芳 永城市中心医院 皮肤科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