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穿刺术(简称 “腰穿”)是神经科临床常用的有创检查技术,通过穿刺腰椎间隙获取脑脊液进行检验,同时可测量颅内压力、注入药物等。这项技术自 20 世纪初应用于临床以来,已成为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 “金标准” 之一。然而,由于涉及有创操作,公众对其往往存在恐惧和误解。本文将系统解析腰椎穿刺术的适应症、禁忌症、脑脊液正常值及相关疾病,帮助读者科学认识这项重要检查。
腰椎穿刺术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流程
腰椎穿刺术的核心原理是利用腰椎间隙(通常选择 L3-L4 或 L4-L5 间隙,此处脊髓已终止为马尾神经,可避免损伤脊髓)进入蛛网膜下腔,获取脑脊液或进行治疗操作。
操作流程:患者通常取侧卧位,背部与床面垂直,头向前胸屈曲,双手抱膝紧贴腹部,使腰椎间隙充分打开。医生消毒皮肤后,局部注射麻醉剂,用腰椎穿刺针沿腰椎间隙垂直进针,当针尖穿过硬膜时可感到 “突破感”,此时拔出针芯,可见脑脊液流出。操作中需测量脑脊液压力(正常侧卧位压力为 80-180mmH₂O),收集脑脊液标本(通常需 3-5ml,分装入 3-4 支试管),最后拔出穿刺针,局部按压止血并覆盖敷料。
整个操作过程约 10-15 分钟,患者保持放松可减少不适感。术后需去枕平卧 4-6 小时,预防低颅压头痛。
腰椎穿刺术的适应症
腰椎穿刺术的适应症可分为诊断性和治疗性两大类,需严格掌握临床指征。
诊断性适应症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病毒性、细菌性、结核性、真菌性)和脑炎。通过脑脊液检查(白细胞计数、糖含量、蛋白含量、病原学检测等)可明确感染类型。例如,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表现为白细胞显著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和氯化物降低、蛋白升高;病毒性脑膜炎则以淋巴细胞升高为主,糖和氯化物多正常。
蛛网膜下腔出血:当 CT 检查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腰椎穿刺可发现均匀血性脑脊液,且脑脊液离心后上清液呈黄色(含胆红素),有助于确诊。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等。脑脊液中可检测到寡克隆区带,这是诊断此类疾病的重要依据。
颅内压异常的评估:通过测量脑脊液压力,鉴别高颅压(如颅内肿瘤、脑积水)或低颅压综合征(如自发性低颅压)。
不明原因的神经系统症状:如持续性头痛、呕吐、抽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等,腰椎穿刺可帮助排查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治疗性适应症
鞘内注射药物: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注入抗生素(如两性霉素 B 治疗真菌性脑膜炎)、化疗药物(如甲氨蝶呤治疗脑膜白血病)、糖皮质激素(如治疗多发性硬化)等。
降低颅内压:对于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如良性颅内压增高症),可通过腰穿缓慢放出适量脑脊液,暂时降低颅内压。
脑脊液置换: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通过置换脑脊液减少血性脑脊液对脑膜的刺激,预防脑血管痉挛。
腰椎穿刺术的禁忌症
腰椎穿刺术虽为常规检查,但存在明确禁忌症,操作前需严格评估,避免严重并发症。
颅内压显著增高伴脑疝风险:这是最主要的禁忌症。当颅内压明显升高(如颅内巨大肿瘤、急性脑出血)时,腰穿放出脑脊液可能导致颅内压骤降,诱发小脑扁桃体疝(枕骨大孔疝),压迫延髓呼吸中枢,危及生命。此类患者若必须行腰穿,需先通过脱水治疗降低颅内压,并在密切监护下进行。
穿刺部位感染:如穿刺点附近皮肤有疖肿、蜂窝织炎,或腰椎有骨髓炎等,穿刺可能导致感染扩散至蛛网膜下腔,引发化脓性脑膜炎。
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小板减少(<50×10⁹/L)、凝血因子缺乏(如血友病)、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肝素)等,可能导致穿刺后出血不止,形成硬膜下血肿或蛛网膜下腔出血。需在纠正凝血功能后再考虑操作。
脊髓压迫症:脊髓肿瘤、椎间盘突出等导致脊髓明显受压时,腰穿可能加重脊髓压迫,甚至导致截瘫。如需检查,应先完善脊髓影像学检查(如 MRI),明确压迫部位和程度。
严重全身性感染:如败血症患者,腰穿可能增加感染扩散风险,需先控制感染。
脑脊液的正常值与临床解读
脑脊液是存在于脑室和蛛网膜下腔的无色透明液体,由脑室脉络丛产生,具有缓冲颅内压力、保护脑和脊髓、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等作用。其成分和压力的异常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正常值
压力:侧卧位 80-180mmH₂O,超过 200mmH₂O 为颅内压增高,低于 60mmH₂O 为颅内压降低。
外观:无色透明,若呈血性提示出血(如蛛网膜下腔出血),呈脓性提示化脓性感染,呈淡黄色(黄变症)提示蛋白含量升高或陈旧性出血。
白细胞计数:成人(0-5)×10⁶/L,儿童(0-10)×10⁶/L,主要为淋巴细胞。白细胞增多常见于感染(细菌感染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病毒感染以淋巴细胞为主)、炎症或出血。
蛋白质:腰椎穿刺脑脊液 0.15-0.45g/L,蛋白质升高见于脑膜炎、脑出血、脊髓压迫症等;降低见于脑脊液漏、极度虚弱患者。
糖:2.5-4.5mmol/L,约为血糖的 50%-70%。糖降低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因细菌消耗糖);糖升高见于糖尿病患者或病毒性感染。
氯化物:120-130mmol/L,降低见于结核性脑膜炎(较糖降低更明显)、化脓性脑膜炎;升高见于高氯血症患者。
脑脊液特殊检查及意义
病原学检查:包括革兰染色(查找细菌)、抗酸染色(查找结核杆菌)、墨汁染色(查找新型隐球菌)、细菌培养、病毒核酸检测(如 PCR 检测单纯疱疹病毒)等,可明确感染病原体。
免疫学检查:如寡克隆区带检测(多发性硬化的重要标志物)、自身抗体检测(如视神经脊髓炎相关 AQP4 抗体)。
细胞学检查:查找肿瘤细胞(如脑膜癌病)、异常细胞(如白血病细胞浸润)。
需要进行腰椎穿刺术的常见疾病
腰椎穿刺术在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不可或缺,以下是几类典型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病毒性脑膜炎:患者常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颈强直,脑脊液检查可见淋巴细胞增多(数十至数百 ×10⁶/L),蛋白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腰椎穿刺不仅可明确诊断,还可通过脑脊液病毒核酸检测确定病毒类型(如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
结核性脑膜炎: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起病缓慢,表现为低热、盗汗、乏力、头痛等。脑脊液外观呈毛玻璃样,白细胞中度升高(50-500×10⁶/L,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明显升高,糖和氯化物降低。抗酸染色或结核杆菌培养阳性可确诊,腰穿也是鞘内注射抗结核药物的途径。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常见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头痛剧烈且持续加重。脑脊液压力显著升高,墨汁染色可发现新型隐球菌,是诊断的关键依据。
蛛网膜下腔出血
多由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破裂引起,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一生中最剧烈的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CT 检查可确诊大部分病例,但发病后数天 CT 敏感性下降,此时腰椎穿刺发现均匀血性脑脊液可明确诊断。此外,通过脑脊液置换可减少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脱髓鞘疾病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表现为反复视力下降、肢体麻木、无力等。脑脊液寡克隆区带阳性(血液中无此区带)是重要诊断依据,腰椎穿刺可帮助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鉴别。
视神经脊髓炎: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脑脊液中可检测到 AQP4 抗体,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颅内压异常相关疾病
良性颅内压增高症:多见于肥胖女性,表现为头痛、视乳头水肿,但无颅内占位病变。腰穿测量颅内压显著升高(>200mmH₂O),脑脊液常规生化正常,通过腰穿放出适量脑脊液可缓解症状。
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表现为体位性头痛(站立时加重,平卧后缓解),腰穿显示颅内压 < 60mmH₂O,有助于明确诊断,指导补液等治疗。
其他疾病
如脑膜癌病(癌细胞转移至脑膜)、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吉兰 - 巴雷综合征等,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中的肿瘤细胞、白血病细胞或蛋白 - 细胞分离现象(吉兰 - 巴雷综合征特征),可为诊断提供关键证据。
腰椎穿刺术的常见误区与安全保障
尽管腰椎穿刺术是成熟的技术,但公众仍存在诸多误区,需科学澄清。
误区一:腰穿会损伤脊髓,导致瘫痪
事实上,成人脊髓终止于 L1-L2 椎体水平,腰穿通常选择 L3-L4 或 L4-L5 间隙,此处仅有马尾神经漂浮在脑脊液中,穿刺针不会损伤脊髓,规范操作下极少导致瘫痪。
误区二:腰穿后会留下后遗症
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低颅压头痛(发生率约 10%-30%),与脑脊液漏出有关,通过术后去枕平卧 4-6 小时、多饮水可有效预防,多数在 1-3 天内缓解。其他罕见并发症(如感染、出血)发生率极低,且可通过严格无菌操作和术前评估避免。
误区三:CT/MRI 可替代腰穿
影像学检查能显示脑和脊髓的结构异常,但无法反映脑脊液的成分变化。例如,病毒性脑膜炎在 MRI 上可能无明显异常,而腰穿脑脊液检查可明确诊断。两者各有优势,不可相互替代。
安全保障措施:操作前需完善头颅 CT 或 MRI 排除脑疝风险,检查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计数;操作中严格无菌操作,控制脑脊液放出速度和量;操作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症状,及时处理并发症。
总结
腰椎穿刺术是诊断和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其价值在于直接获取脑脊液进行检验,为疾病诊断提供不可替代的依据。掌握其适应症、禁忌症和脑脊液正常值,有助于理解这项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尽管存在一定风险,但在规范操作和严格评估下,安全性较高。对于需要进行腰穿的患者而言,这项检查是明确诊断、指导治疗的关键步骤,不应因恐惧而拒绝,而应在医生指导下理性对待,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腰椎穿刺术的操作不断优化,结合分子生物学等检测技术,其诊断价值将进一步提升,为更多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带来精准诊疗的希望。
(冯园 河南省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