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多系统萎缩:隐匿进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2025-07-05 17:0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多系统萎缩是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进行性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帕金森综合征和小脑 共济失调为主要特征。由于起病隐匿、症状复杂且缺乏特异性,临床误诊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本文将系统解析多系统萎缩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防策略,帮助公众提高对这一疾病的认知。 

疾病概述与病因机制 
多系统萎缩(MSA)是一组病因未明的散发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累及锥体外系、小脑、自主神经和锥体束等多个系统。全球患病率约为 3-5/10 万人,发病高峰年龄在 50-60 岁,男性略多于女性。病程通常为 6-9 年,晚期因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并发症危及生命。 

病因与病理特征: 

目前多系统萎缩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研究提示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 

α- 突触核蛋白异常聚集:患者脑内可见特征性的嗜酸性包涵体(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其主要成分为错误折叠的 α- 突触核蛋白,可导致神经元变性死亡。 

遗传易感性:虽然多数病例为散发性,但部分研究发现某些基因多态性(如 SNCA 基因)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环境因素:长期接触重金属、有机溶剂等有害物质可能与疾病发生相关,但尚未得到确切证实。 

病理上,多系统萎缩表现为基底节、小脑、脑干和脊髓等部位的神经元丢失、胶质细胞增生及髓鞘脱失,其中以壳核、黑质、脑桥和小脑 浦肯野细胞受累最为显著。 

临床表现:多系统受累的复杂症状 
多系统萎缩的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根据主要受累系统可分为两种亚型:以帕金森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 MSA-P 型和以小脑 共济失调为主要表现的 MSA-C 型,但两者常存在重叠症状。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是多系统萎缩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往往最早出现,且贯穿病程始终,主要表现为: 

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从卧位或坐位站起时,血压明显下降(收缩压下降 ≥30mmHg 或舒张压下降 ≥15mmHg),出现头晕、黑矇、乏力,甚至晕厥。这是由于交感神经功能受损,无法有效调节血管收缩所致。 

泌尿生殖系统功能障碍:男性患者常见勃起功能障碍,女性患者可出现性欲减退;膀胱功能障碍表现为尿频、尿急、尿失禁或尿潴留,晚期可能需要导尿。 

其他自主神经症状:包括便秘、出汗异常(多汗或无汗)、瞳孔异常(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等。 

帕金森综合征表现(MSA-P 型) 
MSA-P 型患者以帕金森样症状为主要表现,与帕金森病相似但又有区别: 

运动迟缓:动作缓慢,启动困难,如翻身、起床、行走时迈步困难。 

肌强直:肢体僵硬,被动活动时阻力增加,呈 “铅管样” 或 “齿轮样” 强直。 

震颤:多为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静止性震颤相对少见,且程度较轻。 

对左旋多巴反应差:与帕金森病不同,多系统萎缩患者对左旋多巴治疗的反应通常较差,且易出现异动症等副作用。 

小脑共济失调表现(MSA-C 型) 
MSA-C 型患者主要表现为小脑 功能障碍: 

步态共济失调:行走时步态不稳,呈 “醉酒样”,双脚分开过宽,易向两侧倾倒。 

肢体共济失调:上肢动作笨拙,精细动作困难,如系纽扣、写字时字迹不规则(大写症);下肢在进行跟膝胫试验时,动作不协调、不准确。 

构音障碍:说话含糊不清,语调缓慢,呈 “吟诗样” 或 “爆破样” 语言。 

眼球运动障碍:可出现眼球震颤、凝视障碍,尤其在侧视时明显。 

其他伴随症状 
除上述主要症状外,多系统萎缩患者还可能出现: 

锥体束征:如病理征阳性、腱反射亢进等,但程度通常较轻。 

睡眠障碍:包括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患者在睡眠中出现异常动作,如拳打脚踢、喊叫,可能伤害自己或他人)、睡眠呼吸暂停等。 

精神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但程度较轻,与阿尔茨海默病等痴呆疾病不同。 

诊断与鉴别诊断 
多系统萎缩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排除其他类似疾病,目前尚无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 

诊断标准: 

根据 2018 年更新的诊断标准,多系统萎缩的诊断分为: 

确诊 MSA:需要病理证实存在少突胶质细胞胞质内包涵体。 

很可能 MSA:具备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同时伴有帕金森综合征或小脑 共济失调,并结合影像学检查(如脑桥 “十字征”、壳核萎缩等)支持诊断。 

可能 MSA:具备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同时伴有帕金森综合征或小脑 共济失调,但影像学表现不典型。 

影像学检查: 

头颅 MRI 是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典型表现包括: 

脑桥 “十字征”:在 T2 加权像上,脑桥横行纤维和纵行纤维变性,形成类似 “十字” 的高信号影,是 MSA-C 型的特征性表现。 

壳核萎缩:表现为壳核体积缩小,T2 加权像上壳核外侧缘可见高信号带。 

小脑 及脑干萎缩:小脑 半球、蚓部及脑桥体积缩小,第四脑室扩大。 

鉴别诊断: 

多系统萎缩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帕金森病:帕金森病患者以静止性震颤为主,对左旋多巴反应良好,且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出现较晚、程度较轻,头颅 MRI 无多系统萎缩的特征性改变。 

遗传性小脑共济失调:多有家族遗传史,起病年龄较早,进展相对缓慢,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较少见。 

进行性核上性麻痹:主要表现为垂直性眼球运动障碍、假性球麻痹和肌张力障碍,与多系统萎缩的鉴别需结合影像学和临床表现。 

治疗方法:以对症支持为主 
目前多系统萎缩尚无根治方法,治疗的主要目标是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的主要症状进行个体化制定。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治疗 
体位性低血压: 

非药物治疗:建议患者避免突然起立,起床时先坐起片刻再站立;穿紧身衣、弹力袜,减少下肢血液淤积;适当增加盐和水分摄入(每日盐摄入量 10-15g,饮水量 2-2.5L),以增加血容量。 

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氟氢可的松(增加血容量)、米多君(促进血管收缩)等。但需注意监测血压,避免卧位高血压。 

泌尿生殖系统功能障碍: 

尿失禁患者可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如奥昔布宁),但需注意可能加重认知功能障碍和便秘;尿潴留患者可间歇性导尿。 

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可考虑使用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西地那非),但需注意与降压药物的相互作用。 

帕金森综合征的治疗 
对于 MSA-P 型患者,可试用左旋多巴,但剂量通常较低(每日不超过 400mg),且需密切观察疗效和副作用。若左旋多巴效果不佳,可考虑加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如普拉克索)、MAO-B 抑制剂(如司来吉兰),但疗效有限。对于严重的肌强直和运动迟缓,可谨慎使用肉毒毒素注射治疗。 

小脑共济失调的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够改善小脑 共济失调症状。临床可试用丁螺环酮、金刚烷胺等药物,但疗效不确切。康复训练对于维持患者的运动功能至关重要,包括平衡训练、步态训练、协调功能训练等,可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 

其他症状的治疗 
睡眠障碍:对于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患者,可使用氯硝西泮改善症状;睡眠呼吸暂停患者可考虑使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 

便秘: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适当使用缓泻剂(如乳果糖),必要时灌肠。 

吞咽困难:晚期患者可能出现吞咽困难,易导致误吸性肺炎,此时需评估是否需要鼻饲饮食或胃造瘘术。 

预防与预后 
预防措施 
由于多系统萎缩的病因尚未明确,目前尚无有效的一级预防措施。但对于有家族史或疑似遗传易感性的人群,应避免接触有害物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规律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可能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 

对于已确诊的患者,早期诊断和干预可延缓疾病进展,预防并发症: 

定期监测血压,尤其是体位性血压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防晕厥和跌倒。 

加强康复训练,维持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改善平衡功能,减少跌倒风险。 

注意营养支持,避免营养不良和脱水,尤其对于有吞咽困难的患者。 

预后情况 
多系统萎缩是一种进行性进展的疾病,预后较差。从症状出现到需要协助行走的平均时间约为 3 年,到卧床不起的平均时间约为 5-8 年。常见的死亡原因包括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心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尽管预后不佳,但通过积极的对症治疗和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家属和护理人员的支持也至关重要,包括心理支持、日常生活照料、安全防护等,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 

多系统萎缩作为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复杂的临床表现和进行性进展的特点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了巨大的困扰。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早期识别症状,及时就医并进行规范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关于病因和治疗的新发现,为多系统萎缩患者带来希望。 

(冯园 河南省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