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尿液检查 —— 从小小一杯尿液看全身健康隐患

2025-07-09 08:0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现代医学的众多检查项目中,尿液检查以其简便、经济且信息丰富的特点,成为守护健康的重要防线。仅仅一杯看似普通的尿液,却能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人体内部多个系统的健康状况,帮助医生发现潜在的疾病隐患。 

追溯尿液检查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 400 年左右,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就已观察到尿液的颜色、透明度等与疾病的关联。我国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也有通过尿液性状辅助诊断疾病的记载。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尿液检查从最初的肉眼观察,逐步发展到如今的化学分析、显微镜检查以及更先进的自动化检测,其诊断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得到了极大提升。 

尿液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它源于血液。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和血细胞外,其他物质如水分、葡萄糖、无机盐、尿素等会被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大部分水分、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等有用物质会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剩下的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分等则形成了尿液。这个过程不仅完成了体内代谢废物的排出,也反映了肾脏的过滤和重吸收功能,而肾脏功能的好坏又与全身多个系统的健康息息相关。 

尿液检查包含多个关键指标,每一项指标的异常都可能提示不同的健康问题。 

尿色是最直观的指标之一。正常尿液呈淡黄色或琥珀色,其颜色深浅与饮水量、出汗量等有关。若尿液呈现红色,可能是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肿瘤等引起的血尿;棕色或黑色尿液可能与肝脏疾病、溶血性疾病相关;乳白色尿液则可能是丝虫病或泌尿系统感染导致的脓尿。 

尿比重反映了尿液中溶质的浓度,可间接体现肾脏的浓缩和稀释功能。尿比重升高常见于脱水、糖尿病等情况;尿比重降低则可能提示肾功能衰竭、尿崩症等疾病。 

尿蛋白是诊断肾脏疾病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仅含有微量蛋白质,若检测出尿蛋白阳性,可能是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糖尿病肾病等肾脏疾病的信号,也可能是剧烈运动、发热等暂时性因素引起,需进一步检查确认。 

尿糖阳性多数情况下提示血糖升高,是糖尿病的重要线索,但也可能见于妊娠期妇女、甲状腺功能亢进等情况。通过检测尿糖,可及时发现血糖异常,为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尿沉渣检查则能观察到尿液中的细胞、管型、结晶等成分。红细胞增多提示可能有泌尿系统出血;白细胞增多常见于泌尿系统感染;管型的出现往往与肾脏实质病变相关;结晶过多可能引发结石等问题。 

除了上述常见指标,尿液检查还能为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提供帮助。例如,尿液中的胆红素和尿胆原异常可反映肝脏功能;尿中的酮体升高可能提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长期禁食等情况。 

进行尿液检查时,正确的留取标本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一般来说,应留取清晨第一次尿液的中段尿,因为此时的尿液浓缩,成分相对稳定,能更准确地反映身体状况。留取标本前,要清洁外阴部,避免污染;留尿容器需使用医院提供的无菌容器,并及时送检,防止尿液成分发生变化。 

不同人群进行尿液检查的频率也有所不同。健康成年人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常规尿液检查;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由于这些疾病易损害肾脏,应每 3-6 个月检查一次;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则需根据病情,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复查,以便监测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尿液检查更是不可或缺。孕妇在孕期进行尿液检查,可及时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尿路感染等问题,保障母婴健康;儿童进行尿液检查,能早期发现先天性肾脏疾病等儿科常见疾病;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泌尿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增加,定期尿液检查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 

小小的一杯尿液,承载着丰富的健康信息。尿液检查作为一种便捷有效的健康筛查手段,能帮助我们在疾病早期就发现潜在隐患,为及时治疗争取宝贵时间。因此,我们应重视尿液检查,将其纳入常规健康管理中,让这一简单的检查为我们的全身健康保驾护航。 

(张杰克 联勤保障部队第988医院 检验输血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