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重症救治中,中医是 “辅助” 还是 “关键力量”?揭秘中西医协同的底层逻辑

2025-02-26 17:1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2023 年深冬,一名感染性休克患者被紧急推入 ICU。他的血压持续走低,血氧饱和度不足 80%,西医团队已启动最高级别的生命支持,但炎症风暴仍在体内肆虐。此时,中医师根据患者 “高热烦渴、皮肤发斑” 的体征,开出清瘟败毒饮加减方。三剂汤药灌入后,患者的体温开始回落,炎症指标显著下降。这个被记录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的真实案例,再次引发学界对一个核心问题的讨论:在重症救治领域,中医究竟是可有可无的 “辅助”,还是能扭转乾坤的 “关键力量”? 

要解答这个问题,需先破除对中西医关系的认知误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医擅长调理慢性病,西医主导急症救治,这种二元对立的认知源于对两种医学体系底层逻辑的误解。中医以 “整体观” 和 “辨证论治” 为核心,将人体视为动态平衡的系统,疾病本质是 “阴阳失衡”;西医则依托解剖学和分子生物学,聚焦局部病变的精准干预。两者看似迥异,实则在重症救治中存在天然的协同空间。 

重症救治的关键窗口期往往体现在 “病理链条” 的阻断上。以脓毒症为例,西医通过抗生素控制感染源、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如同在洪水中修筑堤坝;中医则通过 “清热解毒、凉血化瘀” 方剂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好比从上游疏导水流。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的研究显示,在标准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可使脓毒症患者 28 天死亡率降低 9.6%,这正是两种医学体系在不同病理环节发挥作用的明证。 

中医的 “关键作用” 常体现在现代医学手段难以覆盖的领域。当重症患者出现顽固性胃肠功能障碍时,西医的胃肠减压、肠内营养支持往往效果有限,而中医的 “通腑攻下” 疗法却能展现独特价值。通过中药灌肠、针灸足三里等手段,可促进胃肠蠕动,减少细菌移位,这已被写入《中国严重脓毒症 / 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在新冠重症救治中,中医团队发现 “湿毒郁肺” 证型患者常出现 “炎症风暴”,采用宣肺败毒方干预后,氧合指数改善时间较单纯西医治疗缩短 2.3 天。 

中西医协同的底层逻辑在于 “优势互补的时空耦合”。在重症早期,西医的呼吸支持、循环复苏是维持生命的基础,如同为机体赢得 “战争准备时间”;中医此时介入可调节免疫平衡,防止病情急转直下。当进入多器官功能障碍期,西医聚焦器官功能替代,中医则通过 “扶正祛邪” 改善机体储备能力。这种协同模式在武汉抗疫期间得到充分验证:金银潭医院采用 “西医对症 + 中医辨证” 方案后,重症患者转归率提升 32%。 

质疑中医在重症领域作用的声音,常源于对其疗效评价体系的误解。部分人认为中医缺乏 “双盲试验证据”,实则忽视了个体化诊疗的特殊性。重症患者病情瞬息万变,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证型,这决定了中医难以采用标准化治疗方案。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医缺乏科学依据: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机制研究获得诺贝尔奖,黄连中的小檗碱可抑制细菌耐药基因表达,这些现代研究正在为中医理论提供分子层面的注解。 

值得关注的是,中西医协同已从经验医学走向循证实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重症医学科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系统规范了 32 种重症病证的协同方案。北京协和医院建立的 “中西医联合查房” 制度,要求中医师参与每日病例讨论,使重症患者平均住院日缩短 1.7 天。这些实践表明,中医不是西医的 “补充”,而是构建完整救治体系的重要组成。 

在技术层面,现代科技正为中西医协同搭建桥梁。人工智能通过分析海量病例,可快速匹配 “证型 - 方剂” 对应关系;物联网设备能实时监测中药干预后的生理指标变化。上海交大研发的 “中医证型识别系统”,通过分析舌象、脉象数据,对脓毒症患者辨证准确率达 89%,为精准用药提供客观依据。 

看待中医在重症救治中的作用,需避免陷入 “非此即彼” 的思维陷阱。当急性心梗患者接受 PCI 术后,西医关注血管再通率,中医则通过 “益气活血” 方剂预防再狭窄;当重症胰腺炎患者度过急性期,西医注重营养支持,中医的 “疏肝利胆” 疗法可降低胰腺假性囊肿发生率。这种在不同治疗阶段各有侧重、相互配合的模式,正是中西医协同的精髓所在。 

随着《“十四五” 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 “强化中西医协同救治能力”,越来越多的三甲医院 ICU 开始设立中医会诊固定岗位。这不是对传统医学的复古,而是医学发展的必然 —— 在面对复杂重症时,任何单一体系都有其局限性。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所言:“中西医不是对手,而是战友,其共同目标是战胜疾病。” 

重症救治的最高境界,是让每种医学体系在最适合的领域发挥最大价值。当西医的呼吸机维持着肺脏功能,中医的 “肺肠同治” 理论可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当血液净化清除炎症因子时,中医的 “活血化瘀” 治法能改善微循环灌注。这种深度融合的治疗模式,正在重新定义重症医学的边界。 

在医学发展的长河中,所谓 “辅助” 与 “关键” 的争论终将让位于患者获益的核心诉求。当那位感染性休克患者从 ICU 转出时,他的康复档案上同时记录着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剂量和中药汤剂的服用频次。这个细节提醒我们:评判医学价值的标准,从来不是体系的优劣,而是能否为生命带来转机。中西医协同的底层逻辑,或许就藏在这份对生命共同的敬畏与守护之中。 

(王更磊 开封市第二中医院 重症医学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