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小儿发烧别急着退烧?中西医协同降温更安全

2025-03-19 14:1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在儿科门诊中,发热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面对孩子体温升高,许多家长第一反应是“尽快退烧”,甚至将体温数值作为判断病情轻重的唯一标准。然而,现代医学与中医理论均强调:小儿发热管理的核心并非“快速降温”,而是以改善舒适度为前提,通过中西医协同保护重要脏器功能,避免过度干预掩盖病情。

一、发热的本质:免疫系统的“防御战”

1. 发热是身体的保护机制

发热并非疾病本身,而是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的生理反应。当病毒、细菌入侵时,体温升高可抑制病原体繁殖,增强白细胞活性,加速抗体生成。例如,麻疹患者若过早使用退烧药,病程可能延长至数月;而自限性疾病在合理发热管理下,通常可在1-2周内康复。

2. 体温数值≠病情轻重

家长常陷入“体温越高病越重”的误区,但临床数据显示:

新生儿严重感染可能表现为低热或体温不升;

颅内感染(如脑膜炎)早期可能无高热,但病情进展迅速;

幼儿急疹常出现39℃以上高热,但热退后皮疹出现即代表痊愈。

关键观察点:精神状态、呼吸频率、食欲、尿量等综合表现比体温数值更重要。若孩子体温38.5℃但能玩耍进食,可能比体温39℃但嗜睡、拒食的情况更安全。

二、西医精准干预:科学退热,避免误区

1. 退热药物使用原则

适用年龄与剂量:

3个月以上儿童:腋温≥38.2℃且伴明显不适(如烦躁、拒食)时,可选用对乙酰氨基酚(10-15mg/kg)或布洛芬(5-10mg/kg);

6个月以下婴儿:优先物理降温,必要时遵医嘱用药;

肝肾功能异常者:布洛芬慎用于肾功能中度损伤以上儿童,对乙酰氨基酚需调整剂量。

禁忌与误区:

严禁交替使用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或与含退热成分的复方感冒药(如氨酚黄那敏)联用,避免药物过量;

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安乃近、尼美舒利等可能引发造血系统损伤或瑞氏综合征的药物;

哮喘患儿频繁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可能增加发作风险,需评估后谨慎用药。

2. 物理降温的科学与禁忌

正确方法:

温水擦拭:用32-35℃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避免酒精擦浴(可能引发中毒或过敏);

减少衣物:保持室内温度24℃左右,避免捂汗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

冰袋使用:将冰袋用毛巾包裹后置于双侧颈动脉、股动脉搏动处,每5分钟轮换部位。

致命误区:

体温上升期(如畏寒、寒战、手脚冰凉)禁用物理降温,此时外周血管收缩,冷刺激会促使机体产热增加;

背部皮肤发潮或出汗时需停止降温措施,防止虚脱;

避免频繁进出温差大的环境(如空调房与室外),防止二次受凉。

3. 脱水与电解质紊乱的预防

发热时代谢加快,体表蒸发量增加,需及时补充水分:

补水原则:少量多次饮用温水或口服补液盐(尤其伴腹泻、呕吐时);

脱水信号:尿量减少(<1ml/kg/h)、口唇干燥、眼窝凹陷、哭时无泪,需立即就医输液;

禁忌:避免果汁、碳酸饮料等加重胃肠负担的饮品。

三、中医整体调理:辨证施治,标本兼治

1. 中医对发热的辨证分型

中医将小儿外感发热分为风寒、风热、暑湿三类,治疗需“对症下药”:

风寒发热:发热轻、恶寒重、流清涕,治宜辛温解表,方用荆防败毒散加减(荆芥、防风、生姜),配合“工字搓背”手法驱寒;

风热发热:高热、面赤、咽喉肿痛,治宜辛凉解表,方用银翘散(银花、连翘、薄荷),配合“清天河水”推拿手法退热;

暑湿发热:身热不扬、肢体酸重、舌苔腻,治宜清暑祛湿,方用新加香薷饮(香薷、银花、鲜芦根),配合青蒿煎水擦浴。

2. 中医外治法:安全高效,减少药物依赖

穴位贴敷:将退热贴敷于大椎穴、涌泉穴,通过透皮吸收调节脏腑功能;

中药足浴:用柴胡、荆芥、薄荷等中药煎汤泡脚,借助热力与药力发汗退热;

刮痧疗法:沿背部膀胱经向下刮痧,可疏通经络、调节气血,适用于高热不退伴肢体酸痛者;

耳尖放血:用三棱针点刺耳尖放血,可迅速泄热开窍,适用于高热惊厥前兆。

3. 中医预防与调护

季节性贴敷:夏季“三伏贴”、冬季“三九贴”可增强体质,减少反复感染;

饮食调理:发热期以清淡流质饮食(如小米粥、蔬菜汤)为主,退热后适量补充山药、莲子等健脾食材;

起居调护:保持室温24℃左右,定时开窗通风,出汗后及时更换干燥衣物,防止受凉。

四、中西医协同:1+1>2的降温方案

1. 急性期:西医快速控制症状,中医缓解不适

高热急救:体温≥39℃或出现惊厥前兆(如寒战、手脚冰凉、眼神呆滞)时,优先使用布洛芬退热,同时配合中医耳尖放血或十宣穴点刺泄热;

脱水纠正:静脉输注生理盐水及电解质液时,可加入中药制剂(如参麦注射液)益气养阴,减少虚脱风险。

2. 恢复期:中医整体调理,减少反复

反复发热:西医抗病毒治疗基础上,结合小儿推拿(如平肝清肺、退六腑)、中药贴敷(如咳嗽贴、退热贴)调节免疫功能;

食欲不振: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弱者,可予山药粥、莲子羹等健脾食疗,配合捏脊疗法促进消化。

3. 特殊场景:中西医互补,提升安全性

高热惊厥:西医使用地西泮镇静的同时,中医可鼻饲安宫牛黄丸(含麝香、冰片)促醒护脑;

中暑发热:西医4℃冷水浸浴降温时,中医可沿背部膀胱经刮痧加速散热,防止体温回升。

五、家长须知:科学应对发热的“黄金法则”

先观察,后干预:记录体温曲线与伴随症状(如咳嗽、腹泻),若精神状态良好可先物理降温;

慎用药,重舒适:退热药目的是缓解不适,而非强制降温,体温38.5℃以下且无不适可不用药;

防脱水,护脏器:少量多次补水,避免果汁、碳酸饮料,出现脱水信号立即就医;

中西医,协同治:急性期以西医快速控制症状,恢复期以中医调理体质,避免过度依赖药物;

及时医,莫延误:若出现持续高热(>3天)、剧烈头痛、呕吐、嗜睡、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需立即急诊。

发热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也是免疫系统成熟的必经之路。家长需以科学态度应对,避免陷入“快速退烧”的误区,通过中西医协同管理,让孩子在舒适中战胜疾病,在调护中增强体质。

(王静 郑州大桥医院 儿科门诊(中西医结合)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