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全国多地持续发布高温预警,热射病相关病例频繁见诸报道,这一被称为 “高温杀手” 的急症,正以惊人的威力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热射病是重症中暑的极致表现,当人体核心温度超过 40℃,体温调节中枢彻底失控,将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若抢救不及时,病死率可高达 50%-80%。在这场与高温的生死较量中,单纯依赖单一医学体系往往难以应对复杂病情,而中西医协同急救,正如同为患者筑起一道 “降温保卫战” 的双重防线,为生命争取宝贵时间。
一、认识热射病:高温下的致命危机
热射病并非普通中暑的 “升级版”,而是一种典型的极端高温诱导性急症。从医学定义来看,它是指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产热大于散热,导致核心温度迅速升高至 40℃以上,并伴随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如意识模糊、抽搐、昏迷)、多器官损伤的致命性疾病。根据发病场景,可分为 “劳力型热射病” 和 “非劳力型热射病”:前者多见于高强度体力劳动者,如建筑工人、消防员、运动员,在剧烈运动中短时间内大量产热;后者则常见于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等脆弱人群,因体温调节能力弱,在闷热环境中被动受热。
从病理机制来看,热射病的危害呈 “连锁反应” 式爆发。当核心温度突破 40℃,大脑神经元首先受损,引发意识障碍;随后,肝脏、肾脏、心脏等器官因高温出现细胞变性坏死,比如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在发病后数小时内可飙升至正常上限的 10 倍以上,肾功能衰竭患者的血肌酐水平也会快速升高;更危险的是,高温还会破坏凝血系统,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瘀斑、鼻出血、消化道出血等症状,进一步加重器官损伤。临床数据显示,热射病患者从发病到出现多器官衰竭的平均时间仅为 6-8 小时,这意味着急救必须争分夺秒。
二、西医急救:快速降温与器官保护
西医对热射病的急救核心是 “快速降温”,目标是在 1 小时内将患者核心温度降至 38.5℃以下,这是阻断病情进展的关键。目前国际公认的首选降温方式是 “蒸发降温法”,具体操作包括:脱去患者衣物,用 4℃左右的凉水浸湿毛巾擦拭全身,重点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区域,同时用风扇持续吹风,加速水分蒸发带走热量;若条件允许,可将患者浸泡在 20-25℃的水中(仅露出头部),这种方式降温效率比单纯擦拭高 3 倍以上。需要注意的是,避免使用酒精擦浴(可能导致血管收缩反而影响散热)和冰水直接敷贴(易引发寒战,增加机体产热)。
在降温的同时,西医还需同步开展 “器官功能保护”。热射病患者常伴随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通过静脉快速输注生理盐水、林格氏液等,纠正脱水状态,维持血压稳定;对于出现抽搐的患者,需静脉注射地西泮等镇静药物,防止惊厥加重脑损伤;当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时,需及时进行血液透析,帮助排出体内代谢废物;若出现呼吸衰竭,需立即行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此外,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核心温度、心率、血压、尿量、凝血功能等指标,通过动态监测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因治疗不当引发二次损伤。
三、中医急救:辨证施治与整体调理
中医虽无 “热射病” 的名称,但根据其 “高热、神昏、抽搐” 的症状,可归为 “暑温”“暑厥”“暑风” 范畴,认为其发病机理是 “暑热之邪侵袭人体,入里扰神,灼伤津液,引动肝风”,治疗需遵循 “清热解暑、开窍醒神、息风止痉” 的原则,注重辨证施治与整体调理的结合。
对于热射病初期(体温 39-40℃,伴有头晕、烦躁、口渴),中医常用 “清热解暑” 之法,代表方剂为白虎汤(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组成),其中石膏性寒,能快速清泻肺热,知母清热生津,两者合用可迅速缓解暑热症状;若患者出现意识模糊、嗜睡,可在白虎汤基础上加用莲子心、竹叶芯,增强清心开窍之力。对于病情较重(体温超过 40℃,伴有昏迷、抽搐)的患者,中医强调 “开窍醒神”,首选中成药安宫牛黄丸,该药含麝香、牛黄等成分,能通过鼻饲或灌肠给药,快速恢复患者意识;若抽搐频繁,可配合紫雪丹,起到息风止痉的作用。此外,中医外治法也可辅助降温,如用薄荷、藿香、佩兰等芳香开窍药物煎水擦拭皮肤,既能通过药物清热,又能借助蒸发散热,与西医降温方式形成互补。
中医急救的优势还在于 “整体调理”。热射病患者在高热后常出现 “津液亏虚”“气阴两伤” 的情况,即使体温降至正常,也可能伴随乏力、口干、食欲不振等症状。此时,中医可通过服用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沙参麦冬汤等方剂,补充人体气阴,促进器官功能恢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这种 “急救 + 调理” 的模式,能有效弥补西医在后期康复治疗中的不足,帮助患者更快回归正常生活。
四、中西医协同:1+1>2 的急救合力
在热射病急救中,中西医并非相互替代,而是协同互补,形成 “1+1>2” 的合力。临床实践表明,中西医协同急救可将热射病患者的病死率降低 20%-30%,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 “快速降温与辨证施治” 的结合。西医的物理降温能在短时间内降低核心温度,为中医治疗争取时间;而中医通过辨证使用清热解暑、开窍醒神药物,可从病因上清除暑热之邪,减少机体对高温的敏感性。例如,在对某建筑工人劳力型热射病的抢救中,医护人员先采用西医蒸发降温法,30 分钟内将患者体温从 41.2℃降至 39.5℃,同时鼻饲安宫牛黄丸,2 小时后患者意识逐渐恢复,后续通过白虎汤加减调理,5 天后痊愈出院,未留下任何后遗症。
二是 “器官保护与整体调理” 的互补。西医的器官支持治疗(如补液、透析、呼吸机)能直接应对急性器官损伤,防止病情恶化;中医的整体调理则能改善患者体内环境,增强器官功能,减少西药的副作用。比如,热射病患者在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时,可能出现胃肠道不适,此时配合服用香砂六君子汤,可健脾和胃,缓解恶心、腹胀等症状,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三是 “急救阶段与康复阶段” 的衔接。西医的急救重点在发病初期,而中医则能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尤其是在康复阶段,通过调理气血、滋补肝肾,帮助患者恢复体力,减少脑损伤、肾功能不全等后遗症的发生。研究显示,接受中西医协同康复治疗的热射病患者,其体力恢复时间比单纯西医治疗缩短 30%,后遗症发生率降低 15%。
预防为先:远离热射病的关键
相较于急救,热射病的预防更为重要。结合中西医理论,可从以下方面做好预防:从西医角度,应避免在上午 10 点至下午 4 点(高温时段)长时间户外活动,外出时做好防晒(戴帽子、涂防晒霜),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应急药物,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饮用含氯化钠的运动饮料),避免饮用含糖量过高的饮料(可能加重脱水);从中医角度,夏季应遵循 “养阳避暑” 的原则,饮食上可多吃绿豆、西瓜、苦瓜等清热解暑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易助热生湿),夜间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熬夜会耗伤津液,降低机体耐热能力)。
对于高危人群,需采取更严格的预防措施: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应保持室内通风,使用空调或风扇降温,避免独自在家;高强度体力劳动者需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每工作 1 小时休息 15 分钟,同时定期监测体温;儿童外出时需由家长陪同,避免长时间在阳光下玩耍。一旦出现头晕、头痛、面色潮红、皮肤灼热等中暑先兆,应立即转移至阴凉处休息,补充水分,若症状持续不缓解,需及时就医,防止病情进展为热射病。
热射病虽凶险,但并非不可战胜。在这场 “降温保卫战” 中,中西医协同急救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既发挥了西医快速降温、器官保护的优势,又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整体调理的特色。同时,我们也需牢记 “预防为先” 的原则,将健康防护意识融入日常生活,才能真正远离热射病的威胁,平安度过高温季节。
(韩英 中牟县中医院 急诊科 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