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作为全球高发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已影响超过 5.37 亿成年人(国际糖尿病联盟 2021 年数据)。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日常血糖管理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但当遭遇外伤、感染、应激等紧急情况时,血糖波动可能引发酮症酸中毒、高渗状态、低血糖昏迷等危及生命的急症。掌握科学的急救方法与系统的慢性病管理策略,既是患者自我保护的 “护身符”,也是家属和公众应具备的健康素养。
一、糖尿病急症的 “危险信号”:紧急情况的识别要点
紧急情况下,糖尿病患者的身体会通过一系列症状发出 “求救信号”,准确识别这些信号是及时干预的前提。临床数据显示,约 70% 的糖尿病急症患者因延误识别错过最佳救治时机,因此需重点关注两类典型急症的特征。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多发生于 1 型糖尿病患者或血糖长期失控的 2 型糖尿病患者,常见诱因包括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胰岛素中断、创伤手术等。患者早期会出现 “三多一少” 症状加重(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伴随恶心呕吐、腹痛、呼吸深快(类似烂苹果味的酮臭味),严重时出现意识模糊、休克。这类急症进展迅速,通常在诱因出现后 24-48 小时内发作,血糖多超过 16.7mmol/L,尿酮体呈强阳性。
低血糖昏迷 则更易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发生,尤其在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降糖药后未及时进食、运动量突然增加时。当血糖低于 3.9mmol/L 时,患者会出现心慌手抖、出冷汗、饥饿感、头晕乏力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若血糖持续降至 2.8mmol/L 以下,会进展为意识障碍、抽搐甚至昏迷。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老年患者低血糖症状可能不典型,仅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容易被误诊为脑血管疾病。
此外,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HNDC) 多见于老年 2 型糖尿病患者,常因感染、脱水、服用利尿剂等诱发。与 DKA 不同,患者酮症症状轻微,但血糖极高(多超过 33.3mmol/L),伴随严重脱水、意识障碍,死亡率高达 20% 以上,需重点警惕。
二、紧急处理的 “黄金法则”:分场景科学干预
面对糖尿病急症,正确的急救措施能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甚至挽救生命。根据不同急症类型,需遵循 “先判断、再干预、快送医” 的原则,避免因操作不当加重病情。
(一)低血糖急症:“补糖 - 监测 - 就医” 三步法
当发现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时,若意识清醒,应立即实施 “15-15 法则”:先补充 15 克快速升糖食物(如半杯果汁、1 块方糖、3 片葡萄糖片),15 分钟后监测血糖。若血糖仍低于 3.9mmol/L,重复补糖并再次监测,直至血糖回升;若血糖恢复正常但距离下一餐超过 1 小时,需补充 15 克缓释碳水化合物(如 1 片面包、半根香蕉),预防血糖再次下降。
若患者意识模糊或昏迷,禁止喂食喂水,以免发生窒息。应立即让患者侧卧,头向一侧倾斜,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拨打急救电话(如中国 120、美国 911)。在等待急救人员到达时,可在专业指导下为患者注射胰高血糖素(若家中备有),注射部位选择大腿外侧或腹部,注射后 10-15 分钟观察意识恢复情况。需要注意的是,胰高血糖素仅适用于严重低血糖昏迷患者,且注射后可能引发呕吐,需做好防窒息准备。
(二)高血糖急症(DKA 与 HNDC):“补水 - 控糖 - 送医” 核心策略
对于高血糖急症,首要措施是补充水分以纠正脱水状态。若患者意识清醒,可少量多次饮用温开水(每次 100-200 毫升,每小时 1-2 次),避免饮用含糖饮料或果汁,防止血糖进一步升高。同时,需立即停用可能升高血糖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并监测血糖、血压、尿量等指标。
在控糖方面,若患者平时使用胰岛素,可在医生指导下临时注射短效胰岛素(如诺和灵 R),初始剂量通常为 0.1 单位 / 公斤体重,随后根据血糖变化调整,但禁止自行加大剂量,以免引发低血糖。对于 HNDC 患者,由于存在严重脱水,补液速度需严格控制,老年患者或心功能不全者应缓慢补液(每小时 500 毫升以内),避免诱发心力衰竭。
无论 DKA 还是 HNDC,均属于严重急症,必须在 2 小时内送往医院接受专业治疗。就医时需携带患者的糖尿病治疗记录(如平时血糖监测数据、用药清单),便于医生快速了解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医院通常会通过静脉补液、小剂量胰岛素持续输注、纠正电解质紊乱(如补钾)等方式治疗,多数患者在 24-48 小时内可逐渐恢复。
三、慢性病管理的 “长效保障”:预防急症的根本措施
糖尿病急症的发生,多与日常管理不善密切相关。国际糖尿病联盟研究表明,科学的慢性病管理可使糖尿病急症发生率降低 60% 以上,因此需从饮食、运动、用药、监测四个维度构建长期防护体系。
饮食管理是血糖控制的基础,需遵循 “控总量、调结构” 原则。每日总热量摄入根据体重、活动量计算(如轻体力活动成年男性每日 25-30 千卡 / 公斤体重),碳水化合物占比 50%-60%,优先选择全谷物、杂豆类等低升糖指数(GI)食物;蛋白质占比 15%-20%,以优质蛋白(如鱼、蛋、瘦肉、豆制品)为主;脂肪占比不超过 30%,减少饱和脂肪(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摄入。同时,需规律进餐,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外出就餐时注意记录食物种类和分量,便于血糖监测与调整。
运动干预需兼顾安全性与有效性,建议每周进行 150 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每次 30-45 分钟,运动强度以心率控制在(220 - 年龄)×60%-70% 为宜。运动时间选择在餐后 1-2 小时,避免空腹运动(防止低血糖)或在血糖过高时运动(如血糖超过 16.7mmol/L 时,运动可能诱发酮症)。此外,每周需增加 2 次抗阻训练(如举哑铃、弹力带训练),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用药依从性直接影响血糖控制效果,患者需严格按照医嘱使用降糖药物,避免擅自停药、减量或换药。使用胰岛素的患者需掌握正确的注射方法(如轮换注射部位、避免重复注射同一区域),定期检查注射部位是否出现脂肪增生或萎缩;口服降糖药患者需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如二甲双胍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磺脲类药物可能导致低血糖),出现异常及时就医调整。
血糖监测是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建议 2 型糖尿病患者每周监测 3-4 次空腹及餐后 2 小时血糖,1 型糖尿病患者或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需每日监测 4-7 次(空腹、三餐后 2 小时、睡前,必要时加测凌晨 2-3 点血糖)。同时,每 3-6 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目标值控制在 7% 以下(老年患者可放宽至 7.5%-8%),若超过目标值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患者还需定期进行并发症筛查(如每年检查眼底、肾功能、足部神经),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预防感染诱发急症。家中应常备急救物品(如血糖仪、葡萄糖片、胰高血糖素、急救手册),并告知家属和邻居患者的病情及急救方法,构建 “家庭 - 患者 - 医疗” 联动的应急体系。
四、特殊场景的 “应急准备”:意外情况下的应对策略
除常见急症外,糖尿病患者在遭遇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突发外伤、手术等特殊情况时,血糖管理难度会显著增加,需提前做好准备。
在自然灾害发生前,患者应储备至少 7-14 天的降糖药物(尤其是胰岛素需冷藏保存,可准备便携式冷藏箱)、血糖试纸、消毒用品及应急食品(如压缩饼干、葡萄糖片)。若被困无法正常进食,需减少胰岛素或降糖药用量(具体调整方案需提前咨询医生),每 2-4 小时监测一次血糖,避免低血糖或高血糖发生。
当患者发生外伤(如骨折、烧伤)时,除常规急救处理(如止血、固定)外,需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因创伤应激可能导致血糖升高,需在医生指导下临时调整降糖方案。手术前后,患者需提前 3 天与医生沟通,调整胰岛素用量(通常术前停用口服降糖药,改用短效胰岛素),术后根据进食情况逐步恢复常规治疗,预防感染与血糖波动的双重风险。
糖尿病急症的急救与慢性病管理,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无论是患者、家属还是公众,都应认识到:科学的日常管理是预防急症的关键,及时的急救干预是挽救生命的保障。通过掌握急救知识、落实管理措施、构建支持体系,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降低急症风险,享受高质量的生活。正如国际糖尿病联盟的倡议:“糖尿病不是生活的终点,而是学会更健康生活的起点。”
(王娜 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 主管护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