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医院里的微生物检验:如何预防交叉感染、守护患者健康?

2025-03-20 16:0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医院的微生物检验室,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地方。当一管管患者的血液、痰液、尿液等样本被送进这里,一场与微生物的“较量”便悄然展开。在这个看似平静却暗藏危机的空间里,微生物检验人员如同守护健康的卫士,运用各种技术手段,识别致病微生物,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关键依据。然而,医院作为患者集中的场所,微生物种类繁多,交叉感染的风险如影随形。如何在微生物检验中有效预防交叉感染,守护患者的健康,成为了至关重要的课题。

一、交叉感染:医院里的无形“杀手”

交叉感染,就像隐藏在医院角落里的无形“杀手”,时刻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它是指各种病原体在医院环境中,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在不同患者之间或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传播,从而引发的感染。

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因骨折入院的患者,身体较为虚弱,抵抗力较差。在他旁边的病床上,住着一位感染了耐药菌的患者。由于病房空间有限,人员流动频繁,且部分医护人员和家属在卫生防护方面不够重视,没过多久,这位骨折患者开始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和感染症状。原本只是骨折的小伤,却因为交叉感染变得复杂起来,治疗难度大大增加,患者和家属都陷入了焦虑和痛苦之中。

这样的事件并非个例。医院里人流量大,患者病情各异,身体抵抗力普遍较弱,为病原体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医院中的微生物种类繁多,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它们可以通过空气、飞沫、接触等多种途径传播。一旦发生交叉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二、微生物检验:识别“真凶”的关键

微生物检验在预防交叉感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就像是一场“破案行动”,检验人员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检测、分离、鉴定和评估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其活性,从而找出引发感染的“真凶”。

当样本被送进微生物检验室后,检验人员首先要进行样本的处理和初筛。比如,对于痰液样本,需要先在玻片上进行革兰染色初筛,确认是真的致病菌而非口腔杂菌;对于尿液样本,会进行定量接种,只有达到一定数量的同种细菌才有致病嫌疑。

接下来是细菌培养环节。血琼脂平板就像微生物界的五星级自助餐厅,为微生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培养箱恒定在35℃、5%二氧化碳的环境,让挑剔的肺炎链球菌也能舒适生长。不同的微生物在培养基上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金黄色葡萄球菌会形成奶油色带金边的菌落;铜绿假单胞菌分泌的绿色色素能把整个培养基染成翡翠色;而沙门菌这类肠道致病菌,则需要特殊显色培养基才能现出真容。

当平板上长出可疑菌落,真正的技术对决才刚开始。检验人员将纯化后的菌液均匀涂布在M-H琼脂上,贴上浸润不同抗生素的药敏片。经过一夜培养,抗生素的有效性通过抑菌圈直径直观展现为敏感或耐药。此外,还有质谱鉴定仪,能在15分钟内通过细菌蛋白质指纹图谱锁定菌种,比传统方法快24小时;分子诊断技术让难以培养的结核分枝杆菌通过DNA扩增现形;宏基因组测序(mNGS)像撒网捕鱼一样,可同时检测样本中所有微生物的基因痕迹。

通过微生物检验,医生可以快速确认感染的病原体及其敏感性,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调整。这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还降低了细菌耐药性的风险,为预防交叉感染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预防交叉感染:多管齐下的策略

(一)强化制度管理,筑牢防控根基

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是预防交叉感染的基础。医院应制定完善的感染防控制度,包括感染防控责任制、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消毒与隔离制度等。

感染防控责任制明确了各部门和人员在感染防控工作中的职责,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人负责,避免出现管理漏洞。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要求对医院内的感染病例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事件。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立即向上级报告,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消毒与隔离制度则规定了医院环境、医疗器械、患者用品等的消毒方法和隔离措施,防止病菌的传播。

例如,某医院建立了严格的感染监测系统,每天对病房、手术室等重点区域的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等进行微生物采样检测。一旦发现细菌超标,立即对该区域进行彻底消毒,并查找感染源,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通过这种严格的监测和管理,该医院的交叉感染发生率明显降低。

(二)提升人员意识,规范操作行为

医护人员是预防交叉感染的关键力量。他们的感染防控意识和操作技能直接影响着防控效果。因此,医院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感染防控培训,提高其对感染防控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培训内容包括感染防控的基本知识、操作技能、应急处理等方面。通过理论授课、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让医护人员深入了解交叉感染的危害和预防方法,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同时,要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应对突发感染事件的能力。

比如,某医院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手卫生培训,现场演示正确的洗手方法和手消毒流程,并进行了考核。通过培训,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明显提高,有效减少了因手传播导致的交叉感染。

(三)优化环境管理,减少感染风险

医院的环境是预防交叉感染的重要环节。优化医院环境布局,加强清洁卫生,可以降低感染风险。

医院应合理规划科室分布,将传染病科、感染科等高风险科室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区域,减少人员流动和交叉接触。同时,要改善病房、手术室等场所的通风、采光和卫生条件,保持空气流通,定期进行清洁消毒。

在清洁消毒方面,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于物体表面和器具,可以使用含氯消毒剂、酒精类消毒剂等进行擦拭和浸泡消毒。对于空气,可以采用紫外线照射、臭氧消毒等方法进行净化。此外,还要加强对医疗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定期进行检查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避免设备成为感染源。

例如,某医院对病房进行了改造,增加了通风设备,改善了通风条件。同时,每天对病房进行多次清洁消毒,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桌面、地面、床铺等物体表面,用紫外线灯照射空气。通过这些措施,病房的空气质量和卫生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交叉感染的发生率也大幅下降。

(四)借助信息技术,提高防控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医院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建立感染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实时数据监测、分析和预警,提高感染防控效率。

感染数字化管理系统可以实时收集医院内的感染数据,包括感染病例数、感染部位、病原体种类等信息,并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感染的趋势和规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系统会立即发出预警,提醒医护人员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比如,某医院引入了感染数字化管理系统,通过该系统,医院可以实时监测病房内的空气质量、医护人员手卫生情况、医疗器械消毒情况等。一旦发现某项指标异常,系统会及时通知相关人员进行处理。通过这种智能化的管理方式,医院的感染防控工作更加精准、高效。

四、结语

医院里的微生物检验在预防交叉感染、守护患者健康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面对交叉感染这个无形的“杀手”,我们要从制度管理、人员培训、环境管理、信息技术等多个方面入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控体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为患者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就医环境,让医院真正成为生命的守护者。

(李工厂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检验科)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