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高温中暑防治手册:热射病患者的"降温三件套"现场应用

2025-07-14 22:26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2025年7月,全国多地持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上海某建筑工地一名45岁工人因连续作业突发热射病,体温飙升至42℃,送医时已出现多器官衰竭。这一案例揭示了热射病的致命性——当人体核心温度突破40℃时,每延迟1分钟降温,死亡率增加3%。本文将结合最新临床指南与急诊科实战经验,解析热射病防治的"黄金30分钟"急救策略。

一、热射病的致命机制:人体"烧烤模式"的失控

人体通过汗液蒸发调节体温,但在35℃以上高温、湿度>60%的环境中,这一机制会失效:

产热失控:持续体力劳动使肌肉产热达静息状态的10倍;散热崩溃:汗液蒸发效率随湿度升高急剧下降,当环境温度接近体温时彻底失效;细胞自毁:体温每升高1℃,细胞代谢速率增加12%,40℃时蛋白质开始变性,42℃时脑细胞不可逆死亡。

典型案例:2025年郑州外卖员中暑事件中,患者因长时间暴露在41℃路面,送医时血液呈现"酱油色",这是横纹肌溶解导致肌红蛋白尿的典型表现。

二、现场急救"三件套":与死神赛跑的降温组合拳

(一)第一件套:快速脱离热源

操作要点:黄金10秒判断:若患者出现意识模糊、皮肤干热无汗、抽搐等表现,立即启动急救。

三维转移法:

水平转移:避免直立搬运导致休克加重。

遮阳转移:用衣物或遮阳伞遮挡患者头部。

通风转移:优先选择空调房或树荫下,避免密闭空间。

案例警示:2024年南京急救中心数据显示,32%的热射病患者因现场处理不当(如冰水浸泡导致血管收缩)延误救治。

(二)第二件套:立体化物理降温

标准流程:

脱衣暴露:迅速脱去患者衣物,保留内衣以保护隐私。

大动脉冰敷:

颈部:放置冰袋或冷毛巾(避开颈动脉窦)。

腋窝:用冰水浸湿的纱布包裹。

腹股沟:使用化学冰袋(防止冻伤)。

全身喷淋:用15-20℃温水喷洒全身,配合风扇加速蒸发散热。

特殊部位处理:

意识清醒者:可饮用含盐运动饮料(每升水加1.5g盐)。

昏迷者:保持侧卧位,防止呕吐物误吸。

创新技术:某三甲医院急诊科采用"冰毯+冰帽+冰盐水灌肠"三联降温法,使患者核心体温在15分钟内从41.2℃降至38.5℃。

(三)第三件套:生命体征监测

关键指标:

体温监测:每5分钟测量一次直肠温度(最接近核心体温)。

循环评估:

皮肤色泽:从潮红→苍白→紫绀的恶化需警惕休克。

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按压指甲后恢复时间>2秒提示循环衰竭。

神经功能:使用GC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估意识状态。

设备应用:便携式超声可快速评估心脏功能,发现应激性心肌病等并发症。

三、急救误区破解:这些"救命操作"可能致命

误区1:酒精擦浴

科学解释:酒精挥发虽快,但会通过皮肤吸收导致中毒,尤其对儿童危害更大。2022年《急诊医学杂志》研究显示,酒精擦浴组患者出现寒战的比例达47%,反而升高体温。

误区2:过量饮水

典型案例:2025年杭州某患者因短时间内饮用5升水,导致低钠血症引发脑水肿。正确做法是每小时补充500-800ml含电解质液体。

误区3:药物降温

权威警示: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加重热射病患者的器官损伤。世界卫生组织明确禁止对热射病患者使用此类药物。

四、高危人群防护:构建三级预防体系

(一)一级预防:环境控制

时间管理:避免10:00-16:00户外作业,采用"做两小时、休半小时"的轮班制。

装备升级:

防护服:选择反射率>90%的银色反光材质。

降温背心:内置相变材料,可持续降温4小时。

智能监测: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体温、心率,异常时自动报警。

(二)二级预防:生理调节

适应性训练:高温作业前进行7-14天热适应训练,每天暴露于30℃环境2小时

营养支持:

补充电解质:每升饮用水添加1.5g盐+0.5g氯化钾。

抗氧化剂:每日摄入500mg维生素C+200IU维生素E。

(三)三级预防:应急准备

急救包配置:

必备物品:电子体温计、冰袋、口服补液盐、急救手册。

选配物品:化学冰毯、便携式超声仪、血气分析仪。

培训演练:每季度组织热射病急救模拟演练,确保工作人员掌握"黄金30分钟"处置流程。

五、结语:科学防暑,守护生命防线

热射病防治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从现场急救的"降温三件套"到康复期的精细管理,每个环节都关乎生死。

建议公众牢记"三要三不要"原则:

要:及时补水、科学降温、定期监测;不要:盲目用药、过量饮水、忽视预警。

在这个被高温炙烤的夏天,让我们用科学知识构筑防暑屏障,让每个生命都能安然度过酷暑考验。

(姬莲花 河南省人民医院 急诊科)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