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食物易变质;逢年过节,聚餐机会多,食物中毒事件也随之进入高发期。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有 6 亿人受食物中毒影响,其中约 42 万人因此死亡。食物中毒并非单一疾病,而是指摄入被细菌、毒素、寄生虫或化学物质污染的食物后,引发的急性感染或中毒性疾病,常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脱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在应对这一突发状况时,单纯依靠西医快速对症处理,或仅依赖中医调理,往往难以兼顾 “急救” 与 “固本”。而中西医结合急救,既能发挥西医快速控制病情、挽救生命的优势,又能借助中医辨证施治、调理脾胃的特色,为患者构建 “应急 - 修复 - 康复” 的完整防护体系,成为应对食物中毒的理想选择。
一、认清食物中毒:常见类型与典型症状
食物中毒的诱因复杂多样,根据致病因素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其症状表现与发病特点各有差异,了解这些知识是及时急救的前提。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食物中毒总数的 70%-80%,多由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污染食物引发。这类中毒通常在进食后数小时至 24 小时内发病,症状以急性胃肠道反应为主,如剧烈呕吐(可呈喷射状)、频繁腹泻(多为水样便或黏液便)、中上腹绞痛,部分患者伴有发热(体温 38-39℃)、头痛、乏力。例如,食用了未彻底煮熟的受沙门氏菌污染的鸡蛋、肉类,或存放过久的剩菜,都可能引发此类中毒。
毒素性食物中毒则由食物中天然存在的毒素或细菌代谢产生的毒素引起,发病更快,症状更剧烈。比如,食用了发芽的土豆(含龙葵素),会在进食后 10 分钟至数小时内出现咽喉瘙痒、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时可出现呼吸困难、意识模糊;误食了毒蘑菇(如毒蝇伞、白毒伞),则可能引发肝肾功能衰竭,病死率极高。此外,食用了变质的海鲜(如青皮红肉鱼),其体内的组胺会导致皮肤潮红、头晕、心慌、胸闷等类似过敏的症状。
其他类型食物中毒还包括化学性食物中毒(如误食农药污染的蔬菜、重金属超标的食品)和寄生虫性食物中毒(如食用了未煮熟的含蛔虫卵、绦虫卵的肉类)。这些中毒虽发生率较低,但危害极大,化学性食物中毒可能在短时间内导致多器官损伤,寄生虫性食物中毒则可能引发慢性感染,影响长期健康。
无论哪种类型的食物中毒,若出现持续呕吐无法进食、腹泻超过 6 次且伴有黏液或脓血、高热不退(体温超过 39℃)、脱水症状(如口干、尿少、皮肤弹性差、血压下降)、意识障碍等情况,都属于重症范畴,必须立即就医,切勿延误治疗。
二、西医急救:快速控症,阻断病情进展
西医对食物中毒的急救核心是 “快速对症处理,防止病情恶化”,通过清除毒物、纠正紊乱、支持治疗,为身体恢复创造条件。
清除毒物是西医急救的首要步骤,需根据中毒时间和患者状态选择合适方法。若患者在进食后 1-2 小时内发病,且意识清醒、无剧烈呕吐,可采用催吐法:让患者饮用大量温开水(约 500-800 毫升),然后用手指或筷子刺激舌根部,引发呕吐,反复多次,直至吐出物为清水。若患者已出现剧烈呕吐,无需催吐,呕吐本身就是身体排出毒物的自然反应;若进食时间超过 2 小时,或患者意识模糊、无法配合催吐,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洗胃(需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避免自行尝试导致食道损伤),通过胃管注入生理盐水或洗胃溶液,冲洗胃内残留毒物。此外,对于腹泻不严重的患者,可口服导泻药物(如甘露醇、硫酸钠),促进肠道内毒物排出,但需注意,重症腹泻患者禁用导泻,以免加重脱水。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是西医急救的关键环节。食物中毒患者因呕吐、腹泻,易丢失大量水分和电解质(如钠、钾、氯),引发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严重时可导致休克。对于轻度脱水患者,可口服补液盐(ORS),按照说明书比例冲调后饮用,既能补充水分,又能纠正电解质失衡;对于中度至重度脱水患者,需立即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林格氏液或葡萄糖盐水,快速恢复血容量,维持血压稳定。同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血液检查结果,补充氯化钾、氯化钙等电解质,防止出现心律失常、肌肉无力等并发症。
对症治疗与器官保护则根据患者症状灵活调整。若患者伴有高热,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解热镇痛药,或采用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冰袋敷额头);若腹痛剧烈,可使用山莨菪碱、颠茄片等解痉药物,缓解胃肠道痉挛;若明确为细菌感染性食物中毒(如大便培养检出致病菌),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如诺氟沙星、头孢类药物),抑制细菌繁殖,但需注意,病毒性或毒素性食物中毒无需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可能加重肠道菌群紊乱。对于出现休克、肝肾功能衰竭的重症患者,需转入 ICU 进行高级生命支持,如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进行血液净化治疗(如血液透析)清除体内毒素,保护器官功能。
三、中医急救:辨证施治,调理脾胃本源
中医将食物中毒归为 “食积”“呕吐”“泄泻”“霍乱” 等范畴,认为其发病机理是 “饮食不节,误食秽浊有毒之物,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常,升降失调,清浊不分”。中医急救注重 “辨证施治,标本兼顾”,既通过清热、解毒、止呕、止泻缓解急症,又通过调理脾胃功能,恢复身体正气。
辨证分型治疗是中医急救的核心。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苔、脉象,中医将食物中毒分为不同证型,采用对应的方剂治疗:
1、湿热下注型:常见于细菌性食物中毒,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色黄褐、臭秽)、肛门灼热、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疗以清热利湿、止泻为主,代表方剂为葛根芩连汤(由葛根、黄芩、黄连、甘草组成),其中葛根能升阳止泻,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可有效缓解湿热引发的腹泻、腹痛。若腹泻严重,可加用马齿苋、白头翁,增强清热止泻之力。
2、食积停滞型:多因食用过多油腻、不洁食物引发,表现为恶心呕吐(呕吐物为酸腐食物)、腹胀腹痛、嗳气酸臭、大便酸臭、舌苔厚腻、脉滑。治疗以消食导滞、和胃止呕为主,常用保和丸(由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组成),其中山楂、神曲、莱菔子能消食化积,半夏、陈皮能和胃止呕,帮助排出胃内积滞的毒物和食物残渣。
3、寒湿困脾型:常见于食用生冷、变质食物后,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色清稀、无臭味)、恶心呕吐、怕冷、舌苔白腻、脉濡缓。治疗以温中散寒、化湿止泻为主,代表方剂为藿香正气散(由藿香、紫苏、白芷、茯苓、白术、陈皮、半夏、厚朴、甘草组成),该药既是常用中成药(藿香正气水、藿香正气胶囊),也可煎汤服用,能有效缓解寒湿引发的胃肠道症状,尤其适合夏季因贪凉食用生冷食物导致的食物中毒。
中医外治法也可辅助急救,快速缓解症状。若患者腹痛剧烈,可采用艾灸疗法:点燃艾条,温和灸中脘穴(肚脐上 4 寸)、天枢穴(肚脐旁 2 寸)、足三里穴(膝盖下 3 寸,胫骨外侧 1 横指),每个穴位灸 10-15 分钟,能温通经络、散寒止痛;若呕吐频繁,可将生姜片贴敷于内关穴(手腕横纹上 2 寸,两筋之间),或用藿香、佩兰、紫苏叶煎水熏鼻,通过芳香开窍、和胃止呕,缓解呕吐症状。此外,中医还强调 “饮食调理”,在急救期间,患者应禁食油腻、辛辣、生冷食物,可食用小米粥、大米粥、山药粥等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帮助脾胃功能恢复,避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四、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提升急救效果
在食物中毒急救中,中西医并非相互独立,而是 “协同作战”,西医快速控制急症、挽救生命,中医调理脾胃、固本培元,两者结合能显著提升急救效果,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
急救阶段:西医控症 + 中医辅助,快速缓解不适。在食物中毒发病初期,若患者出现剧烈呕吐、腹泻,首先采用西医催吐、洗胃、静脉补液等方法,快速清除毒物,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防止病情恶化;同时,根据患者证型,配合中医治疗:如湿热下注型患者,在静脉补液的同时,口服葛根芩连汤,既能增强止泻效果,又能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食积停滞型患者,在催吐后服用保和丸,帮助消化积滞,缓解腹胀、呕吐;寒湿困脾型患者,口服藿香正气水,能快速缓解腹痛、腹泻,缩短病程。临床实践表明,中西医结合急救可使食物中毒患者的症状缓解时间缩短 30%-50%,住院时间减少 20%-30%。
康复阶段:中医调理 + 西医指导,促进脾胃修复。食物中毒患者在症状缓解后,常出现脾胃虚弱的情况,表现为食欲不振、乏力、腹胀、大便稀溏,此时西医主要给予饮食指导(如逐步恢复正常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而中医则通过辨证调理,帮助脾胃功能恢复。例如,对于脾胃气虚的患者,可服用香砂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木香、砂仁),健脾益气、和胃消食;对于阴虚津亏的患者(如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可服用益胃汤(沙参、麦冬、玉竹、生地、冰糖),滋阴养胃。此外,中医还建议患者在康复期进行艾灸(如灸足三里穴、脾俞穴)、推拿按摩(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胃肠道蠕动,增强脾胃功能。这种 “西医指导 + 中医调理” 的模式,能有效减少食物中毒后的消化不良、慢性腹泻等后遗症,帮助患者更快恢复健康。
重症救治:中西医协同,提高治愈率。对于重症食物中毒患者(如出现休克、肝肾功能衰竭),西医的高级生命支持(如机械通气、血液净化)是挽救生命的关键,而中医则可通过 “扶正祛邪” 的方法,辅助治疗:如患者出现感染性休克,在使用抗生素和血管活性药物的同时,可静脉输注参麦注射液(由人参、麦冬组成),益气养阴、固脱,增强机体抵抗力,改善微循环;若患者出现肝肾功能损伤,可服用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六味地黄丸等方剂,清热利湿、滋补肝肾,辅助保护肝肾功能。研究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食物中毒,可将病死率降低 15%-20%,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五、预防为主:远离食物中毒的 “三道防线”
相较于急救,食物中毒的预防更为重要。结合中西医理论,我们可构建 “三道防线”,从源头避免食物中毒:
第一道防线:严把 “入口关”,杜绝不洁食物。从西医角度,应注意食物的储存、加工和烹饪:食物需分类存放(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冷藏温度控制在 0-4℃,冷冻温度控制在 - 18℃以下;肉类、蛋类、海鲜需彻底煮熟(中心温度达到 75℃以上),避免食用生鱼片、溏心蛋、未熟透的火锅食材;剩菜剩饭需及时冷藏,再次食用前彻底加热;不购买来源不明、变质、过期的食物,不采摘野生蘑菇、野菜(避免误食有毒品种)。从中医角度,夏季应遵循 “饮食有节” 的原则,避免过量食用生冷、油腻、辛辣食物(如冰西瓜、冰镇啤酒、油炸食品),这些食物易损伤脾胃阳气,降低胃肠道抵抗力,增加食物中毒风险;可适当食用具有清热解暑、健脾和胃功效的食物,如绿豆、冬瓜、苦瓜、山药、莲子等。
第二道防线:注意个人卫生,减少细菌传播。西医强调,饭前便后需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避免用脏手接触食物;烹饪时需保持厨具清洁(如菜板、刀具使用后及时清洗消毒);在外就餐时,选择卫生条件好、信誉度高的餐厅,避免食用路边摊的生冷食物。中医则认为,“手为诸阳之本”,手部卫生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除了勤洗手,还可在洗手时加入少量藿香、佩兰煮水,既能清洁手部,又能芳香避秽,减少细菌滋生。
第三道防线:增强体质,提高胃肠道抵抗力。从西医角度,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胃肠道功能,提高对毒物的耐受能力;对于胃肠道功能较弱的人群(如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乳酸菌),调节肠道菌群,增强肠道屏障功能。从中医角度,可通过 “健脾养胃” 的方法增强体质:如每天按摩足三里穴(每次 10-15 分钟),能健脾和胃、调和气血;冬季可适当食用羊肉、生姜等温补食物,夏季可食用红豆、薏米等祛湿食物,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维持脾胃功能稳定。
食物中毒虽来势汹汹,但只要我们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注重中西医结合,就能有效应对。同时,牢记 “预防为主” 的原则,严把 “入口关”、注意个人卫生、增强体质,就能从源头远离食物中毒的威胁,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韩英 中牟县中医院 急诊科 中西医结合主治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