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血压忽高忽低像坐过山车?身体在喊“别折腾我”

2025-09-04 10:18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血压就像身体里的“压力计”,正常情况下应保持相对稳定,像平缓流动的河流;若忽高忽低如坐过山车,说明身体的调节机制出了问题。这种波动不仅让人感觉头晕、心慌,更会对血管、心脏、大脑等器官造成慢性损伤。从中医药和心血管内科的角度看,血压波动是身体阴阳失衡、气血不调的信号,及时找到诱因并调整,才能让血压回归平稳。

一、血压波动的“幕后推手”:不止是情绪 

健康人的血压每天有自然波动,通常清晨稍高、夜间偏低,波动幅度在正常范围内,不会引起不适。但当波动超出正常范围,背后往往藏着多重诱因,需要从生活习惯和身体状态中寻找答案。

l 饮食不节是常见诱因。过量摄入高盐食物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使血压骤然升高;而突然减少盐分摄入或节食,又可能让血压快速下降。此外,大量饮酒会刺激血管扩张,初期血压下降,随后血管收缩反弹,导致血压剧烈波动。 

l 作息紊乱也会干扰血压调节。长期熬夜或睡眠不足,会打乱自主神经节律,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使血压升高;突然补觉或作息颠倒,又可能让神经调节失衡,引发血压骤降。 

l 情绪波动对血压的影响尤为明显。紧张、焦虑、愤怒等情绪会促使身体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使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瞬间升高;情绪突然放松或低落时,血管扩张,血压又可能快速下降。

l  药物使用不当同样会导致血压波动。自行增减降压药剂量、漏服或突然停药,会破坏血压的稳定状态;某些药物(如激素类药物、止痛药)也可能干扰血压调节,引发波动。

 从中医角度看,血压波动与“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湿内阻”等证型相关。

l 肝阳上亢者易因情绪激动导致血压骤升;

l 气血亏虚者则可能因劳累出现血压偏低;

l 痰湿内阻者因气机不畅,血压更易忽高忽低。 

二、血压“过山车”的危害:比持续高血压更隐蔽 

很多人认为,只要血压没有持续升高就无需担心,这种想法忽视了波动带来的危害。事实上,血压忽高忽低对身体的损伤可能比持续高血压更隐蔽、更严重。 血管就像弹性管道,长期反复的压力波动会使血管壁弹性下降,变得脆弱易损,增加动脉硬化的风险。对心脏而言,血压骤升会加重心脏负担,可能诱发心绞痛;血压骤降则会减少心肌供血,导致心肌缺血。 

大脑对血压波动尤为敏感。血压突然升高可能引发脑血管破裂,导致脑出血;血压突然下降则可能造成脑供血不足,引发头晕、眼前发黑,甚至晕厥。 肾脏也会因血压波动受损。过高的血压会损伤肾小球毛细血管;过低的血压则会减少肾脏血流,影响肾功能,长期可能导致肾功能下降。

 中医认为,血压频繁波动会耗伤气血、扰乱阴阳平衡。肝阳上亢日久易致阴虚,气血亏虚持续会加重阳气不足,形成恶性循环,使身体调节能力越来越弱,血压更难稳定。 

三、中西医结合:让血压“稳下来”的智慧 

稳定血压需要从生活方式调整和医学干预两方面入手,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能更全面地改善血压波动问题。 

l 饮食调理需兼顾“控盐”与“养气血”。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减少腌制食品、加工肉类的摄入;同时,根据中医体质调整饮食——肝阳上亢者可多食芹菜、菊花等清热平肝的食物;气血亏虚者宜食红枣、山药等益气补血的食材;痰湿内阻者可适量食用薏米、冬瓜等祛湿化痰的食物。 作息调节要“顺应天时”。

l 保持规律的作息,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避免熬夜;早晨缓慢起床,避免突然起身导致血压骤升。中医强调“子午觉”的重要性,午时(11-13点)小憩15-30分钟,有助于稳定心神、调节血压。 

l 情绪管理需“疏肝理气”。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中医可采用情志疗法,如听舒缓的音乐、练习八段锦中的“左右开弓似射雕”动作,帮助疏肝解郁,避免情绪激动引发血压波动。

l  运动调节要“循序渐进”。选择温和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压骤升;运动强度以不感到疲劳为宜,运动后心率不超过(170-年龄)次/分钟。

l  药物干预需“精准辨证”。心血管内科医生会根据血压波动特点调整降压药的种类和剂量,必要时采用长效降压药,减少血压波动;中医则根据证型用药——肝阳上亢者用天麻钩藤饮平肝潜阳;气血亏虚者用八珍汤益气养血;痰湿内阻者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化痰祛湿,通过调理身体内环境稳定血压。 

四、监测血压:掌握波动规律的“利器” 

准确监测血压是了解波动规律、调整干预方案的基础,掌握正确的监测方法能让数据更具参考价值。 

l 监测时间要“抓重点”。每天选择固定时间测量,如清晨起床后(空腹、未服药前)和晚上睡前,这两个时间点能反映血压的基础状态和昼夜变化;若近期血压波动明显,可增加测量次数,如早、中、晚各测一次,记录血压变化曲线。 

l 测量方法要“讲规范”。测量前安静休息5-10分钟,避免吸烟、喝咖啡、剧烈运动;测量时采取坐位,手臂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连续测量2-3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减少偶然误差。

l  记录数据要“看趋势”。将每次测量的血压值、测量时间、当时的状态(如是否服药、情绪如何、有无不适)记录下来,就诊时提供给医生,帮助判断血压波动的原因,制定更精准的干预方案。 

五、这些“细节”能帮血压更稳定 

除了上述方法,一些日常细节的调整也能帮助稳定血压,尤其适合血压易波动的人群。 

l 起床“三步走”:醒来后先躺30秒,再坐起30秒,最后站立30秒,避免突然起身引发的血压骤升或骤降。

l  排便“别用力”:排便时过度用力会使腹压升高,导致血压骤升,有便秘问题者可通过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或中医调理(如服用麻子仁丸)改善,避免用力排便。 

l 保暖“护头颈”:寒冷会使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尤其要注意头部、颈部、脚部的保暖,冬季外出时戴帽子、围巾,避免受凉引发血压波动。

六、总结:血压稳定,是身体“和谐”的信号 

血压忽高忽低不是小问题,而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提示调节机制失衡。从中医药和心血管内科的角度看,稳定血压不仅需要控制数值,更要调理身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让身体的调节系统恢复平衡。 通过饮食调理、作息规律、情绪管理、适度运动、科学监测和药物干预,结合中西医的优势,才能让血压告别“过山车”状态,回归平稳。记住,血压稳定是身体“和谐运转”的重要标志,及时关注波动、积极调整,才能守护血管和器官的健康。

(任红杰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东院区心内科 副主任医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