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冠心病不是心脏 “突然罢工”,早有这些小信号在提醒

2025-06-18 09:27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心脏如同人体的 “动力泵”,通过冠状动脉持续输送氧气和营养。当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出现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就会引发冠心病。很多人认为冠心病发作是 “突然罢工”,实则在明显症状出现前,身体早已通过各种 “小信号” 发出预警。中医药与心血管内科临床实践均表明,这些信号往往与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相关,及时捕捉并干预,能有效降低急性事件的发生风险。

一、冠心病的 “渐进式发展”:从血管病变到症状显现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缓慢进展的过程,如同水管逐渐被水垢堵塞。早期血管内壁出现脂质沉积,形成斑块,此时心脏供血尚未明显受限,可能无明显不适;随着斑块增大,血管狭窄超过 50%,心肌供血开始不足,在劳累、情绪激动等耗氧增加的情况下,会出现缺血症状;若斑块破裂形成血栓,瞬间阻塞血管,则会引发急性心肌梗死,表现为剧烈胸痛等急症。

中医将这一过程归为 “本虚标实”。初期多为 “气滞血瘀”,血管瘀阻不通;日久则 “气阴两虚”“心肾阳虚”,心脏推动气血的能力减弱。从无症状到明显不适,是邪气渐盛、正气渐虚的过程,期间出现的各种信号,正是身体对气血失衡的反应。

二、这些 “小信号”,是心脏发出的 “预警”
冠心病的早期信号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或误判,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端倪。这些信号在中医理论中多与 “胸阳不振”“瘀血阻络” 相关,提示气血运行不畅。

1. 劳累后的胸闷胸痛:最常见的 “提示音”
在快走、爬楼梯、搬运重物等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胀、压迫感,有时伴随左肩或左上臂酸胀,休息 3-5 分钟后缓解。这种 “劳累性心绞痛” 是心脏在耗氧增加时,因供血不足发出的信号。

中医认为,此为 “气虚血瘀” 所致。劳累耗气,气虚无力推动血行,瘀血阻滞心脉,不通则痛,休息后气血渐复,症状缓解。

2. 莫名的乏力气短:心脏功能的 “隐性下降”
日常活动时总感觉体力不如从前,稍动即累,甚至平地走路也觉得气短,休息后才能恢复。这种乏力并非肌肉疲劳,而是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全身能量供应减少的表现。

从中医角度,这与 “心脾两虚” 相关。心主血,脾生血,气血不足则脏腑失养,肢体乏力,动则气耗,气短加重。

3. 夜间不适:平卧时的 “异常反应”
夜间睡觉时,原本舒适的平躺姿势变得难受,需要垫高枕头才能缓解胸闷;或夜间突然憋醒,感觉气不够用,坐起后逐渐好转。这是因为平卧时回心血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供血不足的症状更明显。

中医称之为 “水饮凌心”,心阳不足,不能温化水湿,水饮上犯心胸,阻碍气机,平卧时症状加剧,坐起后气机稍畅,不适减轻。

4. 不典型疼痛:容易混淆的 “放射痛”
部分人表现为牙痛、下颌痛、上腹痛,甚至咽喉发紧,疼痛与活动相关,休息后缓解。这些 “放射痛” 是因为心脏缺血时,神经信号放射至其他部位,容易被误认为牙病或胃病。

中医认为,此为 “瘀血阻络” 影响经络传导所致。心脉瘀阻,经气不通,疼痛沿经络放射至相关部位,但其根源仍在心脏。

5. 情绪波动后的不适:情志与心脏的 “联动反应”
生气、紧张、焦虑后,突然出现心悸、胸闷,有时伴随头晕。情绪波动会使心率加快、血管收缩,加重心脏负担,诱发供血不足。

中医认为 “怒伤肝”“肝气滞则心血瘀”,情绪不畅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气血运行,心脉受阻引发不适。

三、哪些人容易收到 “预警信号”?高危人群要警惕
冠心病的高危人群更容易出现早期信号,这些人群在中医体质上多属 “痰湿”“瘀血”“阳虚” 体质,需要格外关注身体变化。

1.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代谢异常的 “连锁反应”
高血压损伤血管内皮,高血脂导致脂质沉积,高血糖加重血管硬化,三者共同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这类人群若出现上述信号,往往提示血管已存在明显病变。

中医认为,高血压多属 “肝阳上亢”,高血脂与 “痰湿内盛” 相关,糖尿病责之 “阴虚燥热”,久则均会导致 “瘀血阻络”,增加冠心病风险。

2. 吸烟与肥胖者:邪气积聚的 “易感人群”
吸烟损伤肺卫,肺主气,气行则血行,肺气受损则气血不畅;肥胖多伴痰湿,痰湿黏滞,阻碍血行,易成瘀血。这两类人群出现胸闷、乏力等信号时,需及时检查。

3. 中老年人群:正气渐虚的 “生理趋势”
随着年龄增长,气血渐衰,血管渐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增加。男性 45 岁以上、女性绝经后,若出现不明原因的胸部不适,应警惕冠心病可能。

中医认为 “人年四十,阴气自半”,中老年人群阴平阳秘失衡,易出现 “阳虚血瘀”,成为冠心病的高发群体。

四、发现信号后,该如何应对?中西医结合的 “干预思路”
出现早期信号后,及时干预能延缓病情进展,降低急性事件风险。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既能改善症状,又能调整身体状态,防止邪气深入。

1. 及时检查:明确血管状态
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初步筛查,必要时做冠状动脉 CT 或造影,明确血管狭窄程度。这些检查能客观评估心脏供血情况,为治疗提供依据。

2. 西医干预:控制危险因素
根据病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降脂药(如他汀类)、硝酸酯类药物等,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在目标范围,防止血管病变加重。

3. 中医调理:改善气血状态
根据辨证选用中药:

· 气滞血瘀者,用丹参、川芎、红花等活血化瘀,如丹参滴丸、血府逐瘀汤;

· 气虚血瘀者,加用黄芪、党参补气活血,如补阳还五汤;

· 心阳不足者,用桂枝、附子温通心阳,如桂枝甘草汤合丹参饮。

此外,艾灸膻中、心俞等穴位,能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胸闷不适。

4. 生活方式调整:减少气血瘀滞的诱因
· 适度运动:选择快走、太极拳等温和运动,每周 3-5 次,每次 30 分钟,增强心肺功能,促进气血运行;

· 饮食调理:少吃高油高盐食物,多食山药、莲子、黑木耳等健脾活血食材,避免痰湿内生;

· 情绪管理: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调节情绪,防止肝气郁结影响气血;

· 戒烟限酒:避免烟酒损伤血管、耗伤正气。

五、警惕 “信号升级”:这些情况需紧急处理
若出现以下症状,提示可能发生急性心肌梗死,需立即就医:

· 胸痛剧烈且持续不缓解,超过 20 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效;

· 伴随大汗淋漓、恶心呕吐、呼吸困难;

· 出现意识模糊、晕厥。

这些是 “瘀血闭阻心脉” 的急重症,此时中西医结合急救,西医开通血管,中医益气活血、回阳救逆,为抢救争取时间。

六、总结:捕捉信号,为心脏 “保驾护航”
冠心病的 “突然罢工” 并非毫无征兆,从血管病变到症状显现,身体早已通过各种信号发出预警。劳累后胸闷、莫名乏力、夜间不适、放射痛等,都是心脏对气血失衡的反应。

高危人群尤其要关注这些信号,结合西医检查明确病情,同时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干预 —— 西医控制危险因素,中医调理气血,配合生活方式调整,才能阻止病情进展。记住,早期信号是身体的 “保护提示”,及时捕捉并应对,就能为心脏健康赢得主动。

(任红杰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东院区心内科 副主任医师)

总票数: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