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肾功能衰退是慢慢变“懒”的?身体早有这些提醒

2025-08-19 08:49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肾脏变“懒”: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肾脏这对“沉默的劳模”,平时默默过滤血液、排泄废物,即使功能轻微受损也少有症状。但它的衰退并非突发,而是像逐渐生锈的机器,功能缓慢下降,这一过程可能持续数年甚至十余年。

正常情况下,肾脏储备功能强大,即使部分肾单位损伤,余下部分仍可代偿。但当损伤因素持续存在(如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反复感染或滥用药物),肾单位会逐渐减少。早期可能仅表现为滤过效率轻微下降,身体几乎无感;待明显症状出现时,肾功能往往已显著受损。

因此,识别肾脏变“懒”前的“预警信号”,才能及时干预,避免功能持续恶化。

二、早期信号:肾脏的“求救提醒”

 1. 泡沫尿:尿液里的“异常信号”

排尿时若发现泡沫增多且细密如啤酒沫、久不消散,可能是肾脏的首个预警。

肾小球如同精密“滤网”,正常时可阻止血液蛋白质漏入尿液。当肾小球受损,“滤网”出现漏洞,蛋白质渗入尿液形成泡沫尿。早期蛋白漏出量少易被忽视,实为滤过功能下降的表现。

(注:剧烈运动或发热也可能导致短暂泡沫尿,但若持续出现需及时查尿常规。)

 2. 夜尿增多:浓缩功能下降的信号

既往安睡整夜,现夜间需排尿2~3次,可能是肾小管功能减退的征兆。

肾小管负责重吸收水分及有用物质。当其功能下降,尿液浓缩能力减弱,导致尿量增多。夜间平卧时肾脏血流增加,夜尿更明显。若排除睡前饮水过多或前列腺增生(男性)等因素,需警惕肾功能衰退。

 3. 水肿:水分代谢失衡的标志

晨起眼睑浮肿或脚踝按压后凹陷久不恢复,提示肾脏排水能力下降。

肾脏是体液平衡的“调节器”。功能衰退时,多余水分滞留组织间隙,首见于眼睑、脚踝等疏松部位,严重时可进展至全身水肿。这种水肿晨重暮轻,需与单纯饮水过多区分。

 4. 乏力贫血:肾脏的“造血失职”

持续乏力、活动后气短伴面色苍白,若血常规提示贫血且补铁无效,需警惕肾性贫血。

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刺激骨髓造血。肾功能下降导致EPO减少,引发贫血。此类贫血对铁剂治疗反应差,根源在于EPO不足。

 5. 血压升高:肾脏与血压的恶性循环

血压突然升高或原有高血压难以控制,需排查肾性高血压。

肾脏参与血压调节(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功能下降可致血压升高;而高血压又进一步损伤肾脏,形成恶性循环。

 6. 食欲下降:毒素蓄积的警报

不明原因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尤其晨起明显),可能是毒素蓄积的表现。

肾脏是“代谢废物清除站”。功能衰退时,尿素、肌酐等毒素蓄积,刺激胃肠道引发症状。易被误诊为胃病,需结合其他肾脏信号综合判断。

 7. 皮肤瘙痒:毒素的皮肤“抗议”

顽固性全身瘙痒(夜间加剧),外用药物无效,提示尿毒症可能。

严重肾功能衰竭时,尿素等毒素经皮肤排泄,形成结晶刺激神经末梢。这种瘙痒无皮疹,是晚期肾病的信号。

 8. 尿液颜色异常:肾脏的“色彩密码”

尿液呈浓茶色(提示胆红素升高或血尿)、洗肉水色(肉眼血尿)或持续清亮如水(稀释尿),均需警惕肾脏或尿路疾病。

(注:需排除食物/药物染色及脱水等因素。)

 三、加速肾脏“变懒”的危险因素

- 饮食不当:高盐饮食加重肾脏排钠负荷;过量高蛋白饮食增加代谢废物。

- 饮水失衡:饮水不足致尿液浓缩易形成结石;短时过量饮水增加肾脏排泄负担。

- 滥用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肾毒性抗生素及不明偏方可直接损伤肾小管。

- 烟酒与熬夜:降低肾脏血流量,导致缺血性损伤。

 四、护肾行动:让肾脏保持“勤快”

 1. 控制基础疾病

严格管理高血压(<140/90 mmHg)及糖尿病(空腹血糖≤7.0 mmol/L),定期监测指标。

 2. 科学饮食饮水

- 每日盐摄入<5克,减少加工食品

- 适量蛋白:0.8~1.0克/公斤体重(肾功能减退者需遵医嘱调整)

- 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均匀分配

 3. 规避肾毒性因素

- 避免滥用药物(尤其是止痛药、抗生素)

- 谨慎使用造影剂(需充分水化)

- 戒烟限酒,规律作息

 4. 定期肾脏“体检”

- 必查项目:尿常规(每年1次)、血肌酐+尿素氮(计算eGFR)

- 高危人群(高血压/糖尿病/肾病家族史):每3~6个月复查,增加尿微量白蛋白检测

 五、关键提醒:别忽视身体的“微小信号”

肾功能衰退早期症状隐匿,但泡沫尿、夜尿增多、疲乏等信号实为肾脏“求救”。一旦进展至水肿、贫血、瘙痒等阶段,肾功能常已显著受损。定期筛查+生活干预,是守护肾脏的关键。

(罗冬平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元院区 肾脏内科 副主任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