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小儿血液疾病康复:身体慢慢变强的小节奏

2025-08-13 09:43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小儿血液疾病的康复,就像一场漫长的 “升级打怪”,身体需要一步步积攒力量,才能逐渐回到健康状态。这个过程没有捷径,却藏着许多循序渐进的小节奏。抓住这些节奏,就能帮助孩子平稳度过康复期,让身体慢慢变强。

一、饮食调理:从 “能吃” 到 “会吃” 的节奏
血液疾病的康复离不开营养支持,但饮食调理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遵循从清淡到丰富、从少量到适量的节奏。

1. 初期:让肠胃 “轻轻启动”

治疗初期,孩子的肠胃功能较弱,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这时候的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为主,比如小米粥、大米粥、烂面条、蒸蛋羹等。这些食物不会给肠胃带来太多负担,就像给 “沉睡” 的肠胃慢慢 “上发条”。

每次喂食量不宜过多,遵循 “少量多次” 的原则,比如原本一顿吃小半碗粥,可以分成 2-3 次喂,让肠胃有适应的过程。避免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比如油炸食品、辣椒、冰淇淋等,这些食物会刺激肠胃,影响恢复。

2. 中期:给身体 “添砖加瓦”

随着身体逐渐适应,饮食可以慢慢丰富起来,增加富含蛋白质、铁、维生素等营养素的食物,为血液生成和身体修复提供原料。

蛋白质是身体的 “建筑材料”,可以多给孩子吃鸡蛋、牛奶、鱼肉、豆制品等。比如把鱼肉蒸熟后捣成鱼茸,拌在粥里;把豆腐切成小块,煮在汤里。铁是造血的重要元素,动物肝脏、瘦肉、菠菜等食物含铁丰富,每周可以给孩子吃 1-2 次动物肝脏,做成肝泥或肝末。维生素能增强免疫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不能少,比如把苹果、香蕉做成水果泥,把西兰花、胡萝卜煮熟后切碎。

这个阶段要注意食物的多样化,每天换着花样给孩子吃,既能保证营养均衡,又能提高孩子的食欲。但要避免一次性添加太多新食物,每次添加一种,观察孩子的反应,没有不适后再添加下一种。

3. 后期:让营养 “高效利用”

到了康复后期,孩子的肠胃功能基本恢复,饮食可以接近正常,但仍要注意营养的搭配和消化吸收。这时候可以给孩子吃一些稍微有嚼劲的食物,比如软米饭、小饺子、小馄饨等,锻炼孩子的咀嚼能力。

同时,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不挑食、不偏食。吃饭时要细嚼慢咽,不要边吃边玩,让肠胃能更好地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可以适当吃一些有助于健脾开胃的食物,比如山药、莲子、山楂等,把山药切成小块煮在粥里,把山楂做成山楂糕,帮助孩子改善食欲。

二、作息调整:从 “多休息” 到 “有规律” 的节奏
充足且规律的作息对小儿血液疾病康复至关重要,身体在休息中修复,在规律中积蓄力量。

1. 治疗期:给身体 “充电时间”

在治疗期间,孩子身体消耗大,需要更多的休息时间来恢复。每天的睡眠时间要比平时多 1-2 小时,比如原本每天睡 10 小时,这时候可以睡 11-12 小时。尽量让孩子多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避免过度劳累。

睡眠环境要安静、舒适,温度和湿度适宜,比如温度保持在 20-25℃,湿度保持在 50%-60%。白天可以拉上窗帘,让孩子在安静的环境中入睡;晚上要保持黑暗,有助于孩子分泌生长激素,促进身体恢复。避免孩子在睡前过于兴奋,比如玩剧烈的游戏、看刺激的动画片等,可以给孩子讲故事、听轻柔的音乐,帮助孩子放松心情,尽快入睡。

2. 恢复期:让作息 “有章可循”

随着病情好转,孩子的精神状态逐渐恢复,可以慢慢调整作息,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固定起床和睡觉的时间,比如早上 7 点起床,晚上 8 点半睡觉,即使在周末也不要打乱这个节奏。

白天可以适当安排一些活动时间,但要避免剧烈运动,比如散步、玩积木、看绘本等。活动时间不宜过长,每次 15-30 分钟,中间要让孩子休息一下。中午可以让孩子睡 1-2 小时午觉,补充精力,但不要睡太久,以免影响晚上的睡眠。

规律的作息能让身体形成条件反射,到了该休息的时候就会产生睡意,到了该活动的时候就有精神,有助于身体各器官协调工作,促进康复。

3. 康复后:保持节奏 “不松懈”

即使孩子康复了,也要保持规律的作息,这是维持身体健康的重要习惯。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根据孩子的年龄来安排,比如 3-6 岁的孩子每天睡 10-12 小时,7-12 岁的孩子每天睡 9-11 小时。

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时间,不要让孩子熬夜学习或玩游戏,晚上 9 点后尽量让孩子处于安静的状态,为睡觉做准备。周末可以适当放松,但不要熬夜太晚,早上也不要起得太晚,以免打乱作息节奏。

三、活动锻炼:从 “轻微动” 到 “适度练” 的节奏
适当的活动锻炼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但要根据孩子的身体状况,循序渐进地进行。

1. 初期:让身体 “轻轻动起来”

在康复初期,孩子身体还比较虚弱,只能进行一些轻微的活动,比如在床上翻身、坐起,或者在室内慢慢走动。这些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但要注意活动时间不宜过长,每次 5-10 分钟,每天 1-2 次。

活动时要有人陪伴,避免孩子摔倒或过度劳累。如果孩子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疲劳、心慌、气短等不适症状,要立即停止活动,让孩子休息。可以给孩子做一些简单的肢体按摩,比如按摩手臂、腿部,促进血液循环。

2. 中期:给身体 “加加油”

随着身体逐渐恢复,可以适当增加活动量和活动强度,比如在室外散步、玩简单的游戏、做广播体操等。每次活动 15-20 分钟,每天 2-3 次。

散步时可以选择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地方,比如公园、小区花园等,让孩子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气息。玩游戏时要选择轻松、愉快的游戏,比如拍皮球、扔沙包等,避免剧烈的对抗性游戏。做广播体操时,要根据孩子的身体状况调整动作的幅度和力度,以孩子不感到疲劳为宜。

3. 后期:让身体 “强起来”

到了康复后期,孩子的身体基本恢复,可以进行一些适度的体育锻炼,比如跑步、游泳、跳绳等,增强体质和免疫力。但要注意锻炼的强度和时间,不要过度锻炼,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跑步可以从短距离开始,逐渐增加距离;游泳要在成人的陪伴下进行,选择水温适宜的泳池;跳绳可以从少量开始,逐渐增加次数。锻炼后要让孩子及时休息,补充水分和营养,帮助身体恢复。

四、情绪调节:从 “不稳定” 到 “常愉快” 的节奏
孩子的情绪状态对血液疾病康复也有很大影响,积极乐观的情绪能促进身体恢复,而不良情绪则会影响康复进程。

1. 初期:给心灵 “送温暖”

在治疗和康复初期,孩子可能会因为身体不适、环境变化等原因出现焦虑、恐惧、烦躁等情绪。这时候家长要多陪伴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安慰,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安全感。

可以多和孩子说话,用温柔的语气安抚孩子,告诉孩子生病是暂时的,只要好好配合治疗,就会慢慢好起来。给孩子玩一些喜欢的玩具,看一些喜欢的动画片,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缓解不良情绪。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焦虑、紧张的情绪,以免影响孩子的心情。

2. 中期:让心情 “亮起来”

随着病情好转,孩子的情绪会逐渐稳定,可以带孩子做一些有趣的事情,让孩子保持愉快的心情。比如带孩子去公园玩,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做游戏,给孩子讲故事、唱歌等。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孩子的需求。当孩子取得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比如孩子今天多吃了一点饭,或者主动进行了活动,都可以表扬孩子 “你真棒”。

3. 后期:让快乐 “成习惯”

康复后期,要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心态,让快乐成为一种习惯。可以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比如帮家长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比如和亲戚朋友聚会,让孩子学会与人交往,增强社交能力。教育孩子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当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要引导孩子学会调节情绪,比如通过倾诉、运动等方式释放压力。

小儿血液疾病康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饮食、作息、活动、情绪等方面都有其自身的节奏。家长要耐心陪伴孩子,遵循这些节奏,帮助孩子一步步积攒力量,让身体慢慢变强,最终回到健康的轨道。

(游红亮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小儿内科三病区 主治医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