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跟小朋友玩不到一起?先从两人游戏开始,慢慢融入

2025-07-23 12:40 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

一.先明白:玩不到一起,不是“不合群”,可能是“有点怕”

有些小朋友看到一群孩子玩,会站在旁边看,却不敢上前;或者凑过去没一会儿,就被“挤”出来,自己蹲在一边玩。这不是他们“不想玩”,也不是“性格孤僻”,可能是不知道“怎么加入”。

一群人的游戏里,有固定的规则、熟悉的伙伴,像一个“小圈子”。对不太会社交的小朋友来说,这就像突然闯进陌生的班级,不知道该说什么、做什么,心里会慌。这时候,两人游戏就像“过渡桥”,让他们先在“一对一”的轻松氛围里,学会怎么和同伴互动,慢慢攒够“融入大群体”的勇气。

二.两人游戏的好处:压力小,容易“找到感觉”

一群人玩时,小朋友可能怕自己“做错动作”“跟不上节奏”,但两个人玩就没这压力。不用在意别人的眼光,不用急着跟上大部队,能慢慢试探、慢慢适应,就像学游泳先在浅水区练习,等熟练了再去深水区。

两人游戏里,互动更直接:你递我一块积木,我给你一个玩具;你笑我也笑,你说“我们搭个房子吧”,我可以直接说“好呀”。这种简单的一来一往,能让小朋友慢慢明白“原来和同伴玩是这样的”,找到“被回应”的快乐,这种快乐会推着他们想“再试试和更多人玩”。

三.选对两人游戏:简单、互动性强的最适合

不是所有游戏都适合“破冰”,太复杂、太激烈的游戏可能让小朋友更紧张。从这些简单的两人游戏开始,容易上手,还能悄悄培养互动感:

1“你扔我接”:用玩具建立“连接”

拿一个软球(比如毛绒球、海绵球),你扔给小朋友,说“接住啦”;他扔回来时,你夸张地伸手去接,就算没接住也笑着说“哇,你扔得好远,我再试试”。这个游戏不用说话太多,靠动作就能互动,扔和接的瞬间,就像在说“我和你在玩呢”。

2“一起搭点啥”:合作完成一件事

找两块积木、几个雪花片,说“我们搭个小火车吧,你搭车头,我搭车厢”。不用规定怎么搭,他放一块,你跟着放一块,搭完一起拍手“完成啦”。合作做事能让小朋友觉得“我和他是一伙的”,这种“同伴感”是融入群体的基础。

3.“轮流玩玩具”:学会“等待和分享”

拿一个他喜欢的玩具(比如会跑的小车),说“我先让小车跑给你看,然后你再玩,好不好?”你玩的时候故意说“轮到你啦”,把玩具递给他;他玩够了,再引导他“现在轮到我了吗?”轮流的过程,能让他明白“和同伴玩要互相给机会”,这是群体游戏的重要规则。

4“小声说个秘密”:拉近心理距离

凑到他耳边,轻轻说一句无关紧要的话,比如“我今天穿了蓝色的鞋子”,然后说“该你告诉我一个秘密啦”。不管他说什么,都认真听,然后笑一笑。这种“悄悄话”能打破陌生感,让小朋友觉得“他和我很亲近”,对后续互动很有帮助。

四.玩的时候,做好“互动引导”:别只当“旁观者”

陪小朋友玩两人游戏时,你得当“隐形桥梁”,悄悄引导互动,但别太明显,不然会让他更紧张:

1多给“简单回应”,少提“复杂要求”

他递玩具给你,别说“你应该说‘给你玩’”,可以直接笑着接过来,说“谢谢你呀”。他做了一个动作,比如把积木摆成一排,你可以跟着摆一排,说“你摆的像小路,我摆的像小河,挨在一起好不好?”简单的回应能让他知道“自己的行为能被关注”,更愿意继续互动。

2遇到“卡壳”,帮着“搭句话”

两人玩着玩着没动静了,他可能不知道接下来做什么。这时候别催“你怎么不玩了”,可以拿起一个玩具递给他,说“你看这个,能不能放在我们搭的房子上?”用具体的提议打破沉默,而不是让他“自己想”。

3结束时,留个“小期待”

玩完后,可以说“今天玩扔球真开心,下次我们试试玩积木好不好?”明确的“下次约定”能让他心里有底,知道“和这个人玩是安全的,还会有下一次”,慢慢建立安全感。

五.两人游戏玩熟了,再试试“三人小群体”

当小朋友和固定伙伴玩两人游戏很自然了——会主动递玩具、会笑着回应、甚至会说“我们玩那个吧”,就可以试试加一个人,变成三人游戏。

三人游戏可以选“分工明确”的,比如“两个人搭城堡,一个人找‘宝石’(小积木)”,让他负责自己熟悉的部分。刚开始可能会有点懵,这时候原来的伙伴可以拉他一下:“你来帮我递块积木呗”,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能帮他快速融入小群体。

三人游戏里,互动会比两人复杂一点,但又比大群体简单,就像从“浅水区”到“中水区”,慢慢适应后,再看到一群小朋友玩,他可能就敢说“我能加入吗”了。

六、别急着“催他融入”,进步藏在“小细节”里

融入群体不是“一天就能学会”的,别盯着“他怎么还不跟大家玩”,多看看这些“小进步”:

-以前看到同伴就躲,现在愿意站在旁边看一会儿了;

-两人游戏时,会主动说“我们玩这个吧”了;

-三人游戏里,别人笑的时候,他也跟着笑了。

这些小变化,都是在为“融入大群体”攒能量。就像小树扎根,得先在土里慢慢长根,才能长得高大挺拔,社交能力的培养也需要慢慢来。

七.最后想说: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节奏”

玩不到一起,不是缺点,只是暂时还没找到“和同伴相处的节奏”。有些小朋友天生喜欢热闹,有些则需要先“一对一”熟悉了,才敢走进人群,这两种都很好,没有“对不对”。

大人要做的,不是把他“推”进群体,而是帮他搭好“过渡桥”——从两人游戏里找到快乐,从互动中学会方法,从成功的体验里攒够勇气。当他觉得“和同伴玩真有意思,我也能做到”时,自然会迈开步子,融入属于他的小圈子。

(曹素丹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儿童神经康复医学科 主管护师)


特别声明:本文内容由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投稿作者发布,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河南广播电视台安全健康直通车栏目仅提供发布平台。如内容涉及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删除!

栏目简介 | 联系我们 | 咨询建议

© 2025 河南广播电视台法治频道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24053783号